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 杨文杰
【机构】 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第二中学
【摘要】生本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弊病。与师本教育不同,它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也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两者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理念。推动了整体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词】新课程;生本教育;可持续发展;学生好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矛盾日益凸现。新市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换成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方式,着手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和课堂模式。
一、 传统师本教育的弊端
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它考虑更多的是教师的好教,而不是学生的好学,考虑教育任务的最终完成,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师本教育没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本,学生缺少可以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思维日趋变得刻板。
二、 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
突破传统教育的弊端,生本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的。生本教育是相对传统意义上的师本教育而言的,郭思乐教授指出:“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它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一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的善教好教。
三、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生本教育的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生本教育的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尽可能发挥和利用学生的资源的教育,是教育的新境界。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
四、政治生本教育的课堂组织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自生资源,把全班学生按需要分组,一般是每四人一个小组。选好有能力,擅长组织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收集资料、汇编资料、讨论等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每一节课的内容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轮流承担发言任务,并且针对重要问题做好记录。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小组发言人提出在全班进行讨论解决。
(二)确定每节课讨论的主题或内容。对于新课而言,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确定主题。讨论的沐的是要解决知识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课程的标准的要求。如果是复习课或习题讲评课,则要针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讨论,讨论知识点,讨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等。
(三)教师对课堂要进行观察调控。在学生进行热烈讨论时,教师应当在班上来回巡视,做好组织工作的宏观调控,对小组讨论中出现争持不下的问题给与适当的启发引导。
五、政治课生本教育的勃勃生机
(一)生动活波的课堂,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的学科具有内在的兴趣。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讨论法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本教育,创造了轻松愉快、生动活波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寓学于乐的课堂,比起教师有条不絮的呆板的讲述,别有一番景象。
(二)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生本教育方法论提出“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环境。学生通过“先做”“先学”,使他们的头脑变得充实,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大体上的认识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会信心倍增。。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的体验了成功,感觉着自己强大的潜能所在,因而对学习充满热情,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行为。
(三)常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生本教育课堂中,几乎天天都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新课的重点、难点,如前面所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中的讨论。另一种是复习讲评课中讨论。我在讲评学生的习题时,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次做完选择题后,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核对”答案,如果有不同答案的就进行讨论,说明理由。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发言组长记下来在全班进行大讨论。对于政治开卷的训练题,我是让学生先做,然后进行小组互评,共同研讨答案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学生不仅轻松的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而且增加了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相应地采取一些激励的竞争机制,(下转第13页)(上接第14页)则会取得更佳的效果,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张扬学生学习的天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知识硬,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高分低能的人。生本教育把学生从机械的学习中拯救出来,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造合适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的学习天性得到张扬,学习强能得到充分发挥。郭教授认为,儿童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所以他主张“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促进感悟,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长期的锻炼,思维会变得十分活跃,并且能不断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此种种能力,都是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具备的,让学生能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以人为本,师生体验愉快教学
在传统的师本教育中,教师精心备课,面面俱到,其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在生本课堂中,教师不在充当课堂的“主角:,而是升级为:“主导”。教师只要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等,至于具体的细节则由学生去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得更轻松。至于学生,受到“尊重”,能够得以“正身”,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学习的热情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学习变得积极主动。教师与学生是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存在“老师要我做”的情况,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教与学都会变得轻松愉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本教育不仅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也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
参考资料:
[1]《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郭思乐
[2]“新模式课与教学实践” 霍坤等《中小学电教》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4]《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Roman_ oh�seH6�-family:"Times New Roman"'>人才学基本原理.蓝天出版社,2005.[2]林泽炎主编.中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靳云全,晏先华.青年人才资源开发的现实途径.中国青年研究,2007,4.
作者简介:卢良(1960- ),男,江苏徐州人,中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SCADA系统维护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