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作者】 何 婷

【机构】 云南省宣威市第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面对新课改和新教材,教师怎样把握契机,适应形势,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本人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谈一点自己的思考,与同行商讨。

  一、重视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促进专业发展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认真领会课改精神,认识到本次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意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认真学好新课标,理解三维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关联性和实施要求。对照新课标,对过去的教学来一次全面回顾,重新审视过去从教的得与失,按新的课标要求找到新的着力点。广开获取现代教育信息的渠道,了解中外教育动态,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联系教育理论和本地实情,不断反思和研究自己的经验教训,养成在学习和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钻研新教材,用好课程资源,开发教育资源

  新课标的基础教育教材各种版本已经开始使用,这些教材的多元功能给师生耳目一新的全新感觉。例如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材就有八大特点:①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主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生活性和实用性;③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探究的情境和编写反映知识创新过程的范例和专题,引学生更多地采用感受学习和探究学习;④加强实验,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使实验简单化、微型化和生活化;⑤实行弹性设计,有利于因材施教;⑥图文并茂,加大以图代文和利用图画、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的力度,语言生动活泼,简明扼要。版面设计新颖活泼,美观使用;⑦改革习题,使习题分层次,既体现对“量”的控制,又有对“质”的突破,并编入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的开放性习题;⑧丰富教材资源,开发课堂实录VCD、投影片、教师用CD-ROM等配套产品。

  中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材不仅是老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

  因此,中学教师应该钻研新教材,吃透新教村,把握新教材,做到:①同中求异,即找出相同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弄清这种不同的用意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教育功能,怎样教才能符合新的教学要求;②明白新增内容的课程目的。新教材增添许多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形体”内容,符合“STS”教学要求,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对提高生命质量的促进作用;③精心领会教材以图代文的意境,使学生在习得知能的同时,感悟到自然的美。从某种程度来说,教材是静态的。只要教师心装课标,精心处理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教材,科学地、创造性地利用可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课本,促成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教材就会在相互对话中变“活”——成为动态的范本,当教材成为吸引和迸发学生求知获能的目标时,教师的教学职能才算真正体现。

  三、注重教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

  新教材的弹性设计给教学提供纵横发展的广阔空间,为师生教学相长构建了一个合理的平台。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理想境界,首先要重视教法研究,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探讨新的中学课程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新形势下耳聪目明,改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和课外、书本和媒体、师生和生生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法指导是当今教学的一个亮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及合作学习,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如《实验八乙酸乙酯的制取、肥皂的制取》教师可从我们生活中的肥皂、香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也可适时点拨,并主动参与到观察、发现、对比、归纳等一系列的探究性、创造性的实验活动之中。这样,教师的引导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在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创造性地做实验,其主体地位在个人探究、小组讨论、集体研讨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牢固掌握了知识,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意识都得到了有效培养。成功的实践又进步激发学生去探索生活中的秘密。由此可见,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善于研究教法和学法,真正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的综合能力必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重视实践,注重总结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创设让学生自主、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利用科学的手段激“活”课堂。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才会产生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强烈的内驱力,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化学是最具创造力的科学。自然界中美妙绝伦的古玩珍宝、神奇的流瀑溶洞,都显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随时关注化学科学的最新科技动态,用典型而鲜活的事例鼓励学生学好化学,如重庆天原化工总厂人为责任导致氯气泄露后,处理事故的主要物质就是常见的化学物质氢氧化钙悬浊液,又如2003年“非典”时期所用的消毒剂大多数也是化工产品(醋酸、过氧乙酸和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84”消毒液)。化学教师懂得一些实用化工知识和技术对教学也是必要的,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实用的化工技术,学生就会感到化学有用、实在,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教师只有不断的专研、不断的反思与总结,才能迅速的成长起来。

��f��H6���料

  古希腊哲学家伯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课程资源的选择应充分根据学生的兴趣去选取。所以,了解学生的兴趣,了解学情,对于一节课的成败也很关键。所以,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选材料的内容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巧设问题,架起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来源于材料,是对知识的升华。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知识,如何设置问题,是值得大家深思熟虑的。我想设置与分析问题时应注意:

  1、同一则材料可从不同角度去设置问题,应教会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透过问题的表面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

  2、如果一则材料要设置几个问题的,那么这几个问题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3、问题应根据材料所透露的核心内容来设置,不能偏离材料。还应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预设问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材料中提取答题的关键信息。

  4、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化,教会学生自己根据材料质疑问难,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整合问题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智慧。

amilyp���H6���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边上的任意一点,以P为顶点作△ABC的内接矩形,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2)使点PBC上运动,矩形面积随之变化。3)设BPx,矩形面积为y,建立xy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当x变化时,y的变化特点及其是否有最大值。4)当P点运动时,对应的动点(xy)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2.问题探索。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计算机上使用教师自制的软件,探索点P在各种不同位置时对应的动点(xy)的运动轨迹. 3.小组交流。让学生对第4)问中的观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完整显示抛物线。 4.问题的代数验证。5问题的拓展: 改变△ABC的形状,研究△ABC的底边BCBC边上的高变化时,对抛物线形状有什么影响。6.写出简要报告。

  多媒体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可以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媒体四要素功能的转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的分析,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情景创设给数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努力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