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作者】 朱 超
【机构】 贵州省赫章县妈姑镇中心小学
【摘要】 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关键词】小学语文;创设;情境
语文学科知识很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拓宽学习内容,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方法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绘画是最受小朋友喜爱的,画笔是他们自由的思想,绘画能让他们快乐、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独特的创新个性。如在上《月亮湾》这课时,让小朋友根据课文的描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画画,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湾,学生纷纷拿起了画笔。“栽满各种果树的山坡、弯弯的小石桥、月牙一样的小河,火红的桃花、五颜六色的房子、绿油油的田野”在学生的画纸上一一出现了,可是学生并不满足于课文中的这些景物,有的画上蓝蓝的天空,有的画上了小鱼,有的画上了自己在田野里奔跑……同学们越画越精彩,越说越生动。通过这样的画画,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理解了课文,同时又使学生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维在这情境中挥发出来。又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巧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令人耳目一新,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二、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因此,在教读课文之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结合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借助于情境的创设,把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和现象展现出来,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描绘的生活画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便学文时的理解和运用。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她从来不把识字看做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的问题,也不把学生看做是“容器”,拼命地往学生头脑里注入单个的、没有联系的死知识,而是把识字和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统一起来。如在教“尖”时,大家一看上“小”下“大”,很容易识记。斯老师就让学生说说什么东西是尖的。学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的说了很多:笔尖是尖的,锥子是尖的,缝衣针是尖的,剪刀头是尖的……老师又问:“尖”的东西有什么特点?上“小”下“大”。学生齐声回答。这样的教学,学生一辈子都忘不了。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广阔天地,课外实践活动即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又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到野外踏青,让孩子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采野花,摘野果,甚至吟诗作画;在天高云淡的金秋,让学生到菊花怒放的公园赏菊,去硕果累累的果园参观,帮助劳动,从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并学习书上学不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时间艺术,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课文《小小的船》可采用理解课文后播放音乐《小小的船》,让学生想象夜空的美,有月亮、有星星,有卫星……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深化巩固课文知识的目的。还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根据教学需要,恰当运用情境,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高效性。
nt-fl�y"H6��� Roman"'> 新的课程标准决定了教师新的角色转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授者的圣坛上走入师生平等的学习行列中,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如何适应角色的变换,如何克服由于角色变换导致的不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论怎样也无法绕开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我们要迎难而上,要用当今语文教育的新成果,用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去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rmal>EnsH6���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教师只有不断的专研、不断的反思与总结,才能迅速的成长起来。 ��f��H6���料古希腊哲学家伯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课程资源的选择应充分根据学生的兴趣去选取。所以,了解学生的兴趣,了解学情,对于一节课的成败也很关键。所以,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选材料的内容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巧设问题,架起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来源于材料,是对知识的升华。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知识,如何设置问题,是值得大家深思熟虑的。我想设置与分析问题时应注意:
1、同一则材料可从不同角度去设置问题,应教会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透过问题的表面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
2、如果一则材料要设置几个问题的,那么这几个问题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3、问题应根据材料所透露的核心内容来设置,不能偏离材料。还应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预设问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材料中提取答题的关键信息。
4、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化,教会学生自己根据材料质疑问难,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整合问题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智慧。
amilyp���H6���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边上的任意一点,以P为顶点作△ABC的内接矩形,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2)使点P在BC上运动,矩形面积随之变化。3)设BP为x,矩形面积为y,建立x与y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当x变化时,y的变化特点及其是否有最大值。4)当P点运动时,对应的动点(x,y)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2.问题探索。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计算机上使用教师自制的软件,探索点P在各种不同位置时对应的动点(x,y)的运动轨迹. 3.小组交流。让学生对第4)问中的观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完整显示抛物线。 4.问题的代数验证。5问题的拓展: 改变△ABC的形状,研究△ABC的底边BC或BC边上的高变化时,对抛物线形状有什么影响。6.写出简要报告。多媒体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可以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媒体四要素功能的转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的分析,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情景创设给数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努力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