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片面做法
【作者】 马永涛
【机构】 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的形式也逐渐异彩纷呈,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但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也为语文老师们敲响警钟,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和改进,走出教育教学的误区。【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片面;改进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的形式也逐渐异彩纷呈,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近些年来在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听到过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也欣赏过语文老师绘声绘色的表演,当然看到最多的是新形势下的课堂交流和合作,欣喜感叹之余,也让人发现了诸多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为语文老师们敲响警钟,算是防患于未然,毕竟“亡羊补牢,犹有未晚”吗!
一、字词训练倍受冷漠,情感体验入主课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很多老师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但又走向了另一些极端:往往整堂课要么让学生静默思考、要么让学生激烈讨论,要么让学生激情洋溢大谈感受或体验,却忽视了语文学习最基础的字词基本功的训练。将字词学习完全从课堂教学中剥离开来或蜻蜓点水而过,长此以往,学生的基本积累定会下降。作文构思时灵感如潮,思如泉涌,但写作时又用词匮乏,言不及义,作文也如同枯木之杆,有骨无肉。这样光有感受、体验的积累就失之于全,大有舍本逐末之嫌,而且,失去了这个最基本的积累,学生的其他能力也无从谈起,弊端也显而易见。
是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大多数老师都摆脱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思想禁锢,这该是多么喜人的新气象。但我们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并不是说旧的东西一无是处,都要摒弃。特别是像学习字词这样最基础的环节,尽管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这部分内容,但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也很大。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轻视字词训练明显是不智而不可取的。
二、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语言品味又遭冷遇。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就围绕理解课文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作为课堂的主体,注重了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语言的品味,这其实是对新课标的片面理解,因为新课标在阐释“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就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就是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抓住语文的特点去解读文本,要以一个语文老师的敏感发现文本中可以品味的语言范例,抓住语言表达的特点,品味语言,分析语言,让学生内心产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和欲望,丰富学生心灵的言语体验。然后通过复述、仿句等语言训练,让学生把学与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才可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才能相应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把对文本的构思、结构特点?、及语言特点等的整体感知,与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实际结合起来,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三、“合作、交流”难得精髓,自主学习无从谈起。
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那种死气沉沉“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已很少见,教师都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交流,这固然可喜。但是,在课堂上有的老师一上课就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显得轻松惬意,课堂气氛倒是显得非常活跃,但实际效果却并不佳。
要知道合作交流得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那就是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对文本还没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问题还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合作”的话,那叫他们交流什么呢?即使“交流”了,也只能是多数人接受少数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感悟或理解,这样的合作交流只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平等,致使学习能力较差的或者思考问题不够积极的同学只能接受被动学习,逐渐养成一种依赖性和惰性,这和旧的教学课堂效果有什么区别呢。这也说明教师对合作交流没有真正理解,只能说是在追求一种表面的形似,这种简单的形式对学生不仅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会使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还会助长部分学生的惰性,渐渐地上课就不会积极地参与,那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都成了无源之水了吗?
四、教师提问妙语连珠,学生阅读生不逢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满堂灌”虽已被老师们摒弃,但是在课堂上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教师既然不能再“涛声依旧”下去,那也就唱不成“独角戏”了,于是许多老师为了显示自己是启发学生学习,就向学生提了许多问题。一提问教室里小手如林,对答如流,看似气氛活跃,实际上是繁琐的一问一答,根本打不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这种教学是一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应答,同时也失去了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课堂还是以老师为主导,而学生既不可能深入地阅读文本,从中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也没有积极的思维,主动质疑问难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于落实,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
古人“援疑质理”,提倡?“学贵置疑”,“疑”应是学生质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疑”几个问题来考学生。而要学生质出“疑”来,首先要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与作者作近距离的对话,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而有的老师为了打破课堂的沉默,学习气氛的沉闷和尴尬,牢牢地把课堂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适时调控课堂气氛,于是就在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向学生提问,以致剥夺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教师应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自己质疑问难,教师抓住疑难问题诱导学生熟读精思,通过分析、比较、体会、概括等手段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达到“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最后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目的。
五、文本阅读折戟沉沙,多媒体喧宾夺主。
为配合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需要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的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倾向,这是语文课堂的一个喜人变化,但这并不等于要全盘放弃有效的传统语文教学手段。多媒体已没有用不用的讨论,但也有个怎么用的问题。固然巧用电教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改变接受知识的思维信号,将学生从狭小的教室带入广阔的空间,把遥远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进入课文,学得生动、具体、兴趣盎然。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美的发现,得到感性认识,理性理解,学习的愉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的课件太多太杂,有的课件游离课文,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文本移到屏幕,多媒体开始喧宾夺主。
语文学习是通过语言文字这种符号系统来唤起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果教师先展示了一种形象,这种形象便率先让学生接受,使语言文字难于起到应有的作用。那样,语文课就该改名换姓了。其实画面和音乐只能提供阅读文本的氛围,而不能代替语言的感悟与熏陶。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手段中有一个很好的感悟语言的手段,那就是读。过去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读百了。而现在许多老师以多媒体的配乐范读或画面的欣赏来代替学生的朗读,或者干脆不读,那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实际上语言是非常质感的东西,只有通过朗读、默读、诵读对语言近距离的抚摸来亲近语言,获得语言的熏陶,才是语感养成的最好途径很多课件都是按照教案设计的教学程序来制作的,那么要使用课件,课堂往往就是机械的、呆板的。所以我们应该把现代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加以整合,使它们各显其长,互为补充,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在今天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要提醒各位老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文课堂要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就要正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理论(尤其是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并且要在教学中注意实践,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而有效地焕发出素质教育的光芒。
参考资料:
[1]《初中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2]《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ie����sean"'>,矩形面积为y,建立x与y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当x变化时,y的变化特点及其是否有最大值。4)当P点运动时,对应的动点(x,y)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2.问题探索。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计算机上使用教师自制的软件,探索点P在各种不同位置时对应的动点(x,y)的运动轨迹. 3.小组交流。让学生对第4)问中的观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完整显示抛物线。 4.问题的代数验证。5问题的拓展: 改变△ABC的形状,研究△ABC的底边BC或BC边上的高变化时,对抛物线形状有什么影响。6.写出简要报告。多媒体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可以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媒体四要素功能的转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的分析,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情景创设给数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努力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