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南北民歌的不同特点及成因
【作者】 王占龙
【机构】 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
【摘要】【关键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又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民歌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因此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不仅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和文化观,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地域人文特色。个性差异明显的中国民歌,最鲜明之处也正表现在其地域的风格差异上。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一、南北民歌的对比:
1.在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
2.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北方民歌乐句短而呼吸应快速灵活、南方民歌乐句长而气息需深沉稳定;
3.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四,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
二、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
1、与地理环境有关:如: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这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大气、磅礴,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西北民歌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能让你闻声落泪、血脉贲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西北的山曲、烂席片、内蒙古的爬山调、陜北的信天游、和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音乐特性:苍茫、凄然。 同属于北方,但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民歌又与西北民歌截然不同。蒙古族民歌可分为“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2、 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方言有关: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语言、语音、语调相一致。以花儿为例,用河州(今临夏)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歌词的曲调起伏、强弱变化很大,还常加滑音、倚音、连音、颤音、装饰音等,具有高亢、悠长、清脆、热情奔放的特色,临夏境内流行的“花儿”,由于民族语言不同,风情习俗差异,演唱习惯变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衬词。
3、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还与该民族的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生活方式都因素有关。如体现北方草原文化的蒙古族民歌“长调”,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与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藏族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传唱于西北高原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的代表性歌种“花儿”,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这一区域是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 “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又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总之,民歌由于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因此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不仅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和文化观,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地域人文特色,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hax�fnH6��� "Times New Roman"'>“学贵置疑”,“疑”应是学生质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疑”几个问题来考学生。而要学生质出“疑”来,首先要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与作者作近距离的对话,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而有的老师为了打破课堂的沉默,学习气氛的沉闷和尴尬,牢牢地把课堂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适时调控课堂气氛,于是就在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向学生提问,以致剥夺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教师应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自己质疑问难,教师抓住疑难问题诱导学生熟读精思,通过分析、比较、体会、概括等手段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达到“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最后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目的。五、文本阅读折戟沉沙,多媒体喧宾夺主。
为配合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需要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的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倾向,这是语文课堂的一个喜人变化,但这并不等于要全盘放弃有效的传统语文教学手段。多媒体已没有用不用的讨论,但也有个怎么用的问题。固然巧用电教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改变接受知识的思维信号,将学生从狭小的教室带入广阔的空间,把遥远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进入课文,学得生动、具体、兴趣盎然。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美的发现,得到感性认识,理性理解,学习的愉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的课件太多太杂,有的课件游离课文,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文本移到屏幕,多媒体开始喧宾夺主。
语文学习是通过语言文字这种符号系统来唤起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果教师先展示了一种形象,这种形象便率先让学生接受,使语言文字难于起到应有的作用。那样,语文课就该改名换姓了。其实画面和音乐只能提供阅读文本的氛围,而不能代替语言的感悟与熏陶。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手段中有一个很好的感悟语言的手段,那就是读。过去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读百了。而现在许多老师以多媒体的配乐范读或画面的欣赏来代替学生的朗读,或者干脆不读,那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实际上语言是非常质感的东西,只有通过朗读、默读、诵读对语言近距离的抚摸来亲近语言,获得语言的熏陶,才是语感养成的最好途径很多课件都是按照教案设计的教学程序来制作的,那么要使用课件,课堂往往就是机械的、呆板的。所以我们应该把现代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加以整合,使它们各显其长,互为补充,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在今天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要提醒各位老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文课堂要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就要正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理论(尤其是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并且要在教学中注意实践,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而有效地焕发出素质教育的光芒。
参考资料:
[1]《初中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2]《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ie����sean"'>,矩形面积为y,建立x与y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当x变化时,y的变化特点及其是否有最大值。4)当P点运动时,对应的动点(x,y)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2.问题探索。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计算机上使用教师自制的软件,探索点P在各种不同位置时对应的动点(x,y)的运动轨迹. 3.小组交流。让学生对第4)问中的观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完整显示抛物线。 4.问题的代数验证。5问题的拓展: 改变△ABC的形状,研究△ABC的底边BC或BC边上的高变化时,对抛物线形状有什么影响。6.写出简要报告。多媒体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可以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媒体四要素功能的转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的分析,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情景创设给数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努力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