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例谈

【作者】 宋 丽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美澳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前后颠倒,节省时间。做题时,先不看前面的材料,而是先看后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带着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去阅读材料,从而避免了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从而既节省了时间,又容易使答案找到。甚至有些材料解析题,根本不用看材料就可以直接回答。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做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骑马的刺吗?……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启蒙思想家们为什么说欧洲封建制度是漫长的黑夜?这个“漫长的黑夜”是什么?什么是“理性的阳光”?又是怎样驱散这“漫长的黑夜”的?

  (2)材料二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应该怎样评价?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

  (4)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在本题中,有四个小题,为了提高做题效果,就应先看设计的问题。第(1)问甚至不看材料就可看出出答案。

  二、融会贯通,寻找提示。一个材料解析题的几则材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一事件而设计的。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上下材料之间,常起到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和解释的作用。甚至材料的出处,都可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依据材料三设计的题目不会做,但读到材料四时,疑团就豁然开朗。因此,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材料,而要对几则材料融会贯通起来,能够善于发现材料之间的相互提示性的语言或字词。再者,比如叫回答某某事件的原因时,象材料中的“于是、因为、由此、因此、由此可见”等等都是对答案的提示,希望能够认真寻找。

  例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总统演说(1933年)

  材料一表明当时的美国遇到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的运用。

  ──罗斯福

  罗斯福总统在材料二中所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的运用”的“新”指的是什么?

  材料一本身的内容并没有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答案,反而是材料的出处“罗斯福总统演说(1933年)”让我们一下就可得出答案。

  材料二本身也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一个“新”字就可以给我们一个联想到:罗斯福新政“新”在什么地方?相对于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新就是因为他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即使我们理解不出答案,“新”字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作用,也可以套用罗斯福新政的“新”。答案就是国家干预经济。

  三、瞻前顾后,区分不同。一般的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4个左右的小问题。并且每问之间往往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有些问题貌似而实不同。因此,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做到第四题时,才发现第三题做错了,于是大呼上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下笔答题之前,一定要把题目审清看透,找到各问题之间的异同点,理清思路,然后再回答。

  例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984年初,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他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

  (2)当时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3)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在哪两个省区?为什么?

  (4)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什么意义?

  本题中,第(1)和(2)问就非常相似,如果不仔细分析就可能混淆。其实答案是不一样的。从答案上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再如材料题一中,四个小问题设计的可谓是环环相扣,有些题目之间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如第(2)中的“应如何评价?”,第(3)问中的“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第(4)问中的“谈谈你的认识?”如果不仔细审题,就会答错

  四、分清“依据”,回答切题。不少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这样的问答题:请依据什么什么来回答问题。但不少学生不看依据什么,就跟着感觉走,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并且非常自信。但等到一对答案,才知道错“因”何在。因为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而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材料当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课本之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就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材料和课本结合起来。否则,答题就给人一种离题万里的感觉。

  五、巧用原理,回答问题。不少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问都这样设计:“从以上材料当中,你得出什么认识?或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或有什么启示?”这些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题目,答案往往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总结。而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有利的一向基本内容。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巧妙地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些内容来回答。如这类题的有些答案就是“以上材料说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使我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同它相适应;不同的文化反映不同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