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策略

【作者】 宋殿辉

【机构】 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更好地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要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呈现出高效的生物课堂,更好地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从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入手,来探讨提升生物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合作学习
【正文】

  21世纪被称为是“生物世纪”,生物学科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起到了无法想象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更好地完善学生的人格。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生物,体会到生物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动力,呈现出高效的生物课堂,更好地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角,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围绕着知识点进行乏味的讲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目的,注重基础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目前生物课程教学的任务比较大,课时有限与课程知识点的讲授矛盾突出,使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再者,教师的教学改革观念较落后,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有较重的抵触心理,这也造成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降低了课堂授课的效率,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大量的生物课堂仍然运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课堂知识的灌输。学生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很难从课堂上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3.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

  生物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实验课的设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生物教学的现状来看,实验课的设置不合理,生物实验课往往只是让学生按照书本上的步骤,加上教师的讲解,按部就班地进行,使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实验,无法对自己的实验进行思考,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提升生物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生物学习中来。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注重提问的重要性,进行科学性的提问,注意新旧知识的建构,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思索和回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

  2.优化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时,要从感性材料入手,进行积极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上升到理论认识,完成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质的飞跃。在生物课程建设上,学校要加大对生物课程建设的力度,要确保实验室的配备和器材齐全,并且设置专门的实验员,由实验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共同完成生物课程的教学。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培养,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探究思考,并写成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允许的条件下,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建立调研小组或者是生物研究第二课堂,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生物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形势。

  3.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过程现代化和智能化,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生物过程做成动画,把这些生物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教师只需要简单地讲解,学生便能够彻底地理解。多媒体技术使复杂的理论变得更加简单化和直观化,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而且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生物教学的顺利实现,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会淡化人际比较,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和发展的机会,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动机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合作的学习环境,一般可采用如下措施:一是改进评分方法,淡化竞争意识,主张不要给学生打分数,而实行等级评定,对等级较差的学生也可暂不评定,等他改正后再评定个好的等级。二是提倡互助与合作。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也是合作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该是互助与合作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不仅可以帮助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改进学业,也可以使乐于助人的学习优良的同学进一步得到锻炼,形成互动、互补、共享、成功的氛围,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4.提高教学艺术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要加强教学艺术,教师除了具备专业和系统的生物知识外,还要加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要饱含热情地去讲课,赢得学生的佩服和尊重,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期待和鼓励。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清晰、简练、富有节奏,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产生共鸣和感染,有助于学生从生物课堂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内在动力,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能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无效环节及时的进行改进,就一定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sH6���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当时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3)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在哪两个省区?为什么?

  (4)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什么意义?

  本题中,第(1)和(2)问就非常相似,如果不仔细分析就可能混淆。其实答案是不一样的。从答案上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再如材料题一中,四个小问题设计的可谓是环环相扣,有些题目之间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如第(2)中的“应如何评价?”,第(3)问中的“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第(4)问中的“谈谈你的认识?”如果不仔细审题,就会答错

  四、分清“依据”,回答切题。不少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这样的问答题:请依据什么什么来回答问题。但不少学生不看依据什么,就跟着感觉走,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并且非常自信。但等到一对答案,才知道错“因”何在。因为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而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材料当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课本之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就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材料和课本结合起来。否则,答题就给人一种离题万里的感觉。

  五、巧用原理,回答问题。不少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问都这样设计:“从以上材料当中,你得出什么认识?或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或有什么启示?”这些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题目,答案往往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总结。而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有利的一向基本内容。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巧妙地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些内容来回答。如这类题的有些答案就是“以上材料说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使我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同它相适应;不同的文化反映不同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