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浅谈数学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
【作者】 吴兴国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中学
【摘要】课改在于一个“新”字。处于课改前沿的教师,要有所作为,勇于摆脱传统课堂,做一个革新教育的开拓者,以期成就自己精彩的课改人生。教师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要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关键词】新课程;观念;复合型;转化
新课改的“新”,不是课本的“新”,而是老师的“新”;新课改的“改”,不是课程标准(大纲)的“改”,而是教师的“改”。 唯有“新”教师才会有新学校,才会有新课堂,有了新课堂才会有新学生。可见,改的全部希望就在于一个“新”字。处于课改前沿的教师,要有所作为,勇于和传统课堂一刀两断,做一个革新教育的“新我”,以期成就自己精彩的课改人生。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怎样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落实到教学中,而避免出现拿着新课本,走老路子的现象,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的观念要转变。
首先, 教师不要当“演员”,要做“导演”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总是习惯和热衷于自己当演员,让学生当观众,学生只能袖手旁观,即使学生动手,也是对教师灌输的公式、定理的强化训练和模仿式练习。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应付,无法展开思维。教师讲课形象生动,甚至表演得惟妙惟肖,但却犯了教书育人之大忌——角色错位,越俎代庖。新课程中“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列举……的实例等形式的内容贯穿整个教材,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必须当“导演”,利用教材这个脚本,设计好教学活动,让学生当“演员”,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通过问题创设、探究、交流等环节的学习活动,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增强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技能。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特点,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演”,可以使学生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数学活动,把良好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求知精神传给学生,满足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发展。。
其次,教师不要当“园艺师”,要做“雕塑家”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首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了要发展学生个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教师培养教育学生就如同“园艺师”手持剪刀,从早到晚不停地修剪,把原本千姿百态的幼苗都修剪成统一的样式;像大工业生产流水线一样把一个个学生锻造成“标准件”、“通用件”。在21世纪的今天,高度信息化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让每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素质的提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千姿百态”、“百花齐放”。
再次,教师不要当“蜡烛”,要做“火箭”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是知识和信息的占有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被誉为“蜡烛”,只是“付出”,不讲“充电”,最终是“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在当今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知识已经不再是亘古不变的旧知识。对此,课程需要改革,教育需要创新,学生需要研究性学习。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向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善于学习,潜心研究,勇于创新,和学生共同进步,正如火箭把卫星送上太空一样,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二、教师要不断地成长。
(1)从“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现实。在数学新课程中,要求师生关系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多向互动的关系,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和交往。有“一桶水”显然远远不够,还应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知识的不断更新,像一条流动的长河,常用常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过去,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是教师立场和职责的转变。
(2)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新教材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的开放性,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教师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必须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目前数学教师所具有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显然难以适应,必须向“复合型”转变。有研究者提出,复合型教师要把握4个层面的知识:1)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除了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要知晓其他学科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成为通才、全能教师。2)敏感的尖端信息。教师要随时掌握边缘科学、新兴科学的有关知识,从人类基因组图到克隆技术,从信息网络到纳米技术,等等,以科技最新发展动态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挑战精神。3)学科历史背景和产生过程的知识。教师掌握这类知识并运用于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之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4)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只有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才能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
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一盏长明的电灯,不断给自己充电,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发展、前进!
an langd�U>�R���an>[2]徐守兵. 高中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的现状和优化策略[J]. 化学教育,2009,(10)
[3]潘小蓉.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之我见[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1)
[4]王文国. “引导自学法”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J]. 成才之路,2010,(21)
�nca�����mal> 3.要有合作的意识与共同进步的态度评课活动要本着积极合作的意识和共同进步的态度。开展评课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评课者用真情实感去真心评课,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进取,从而发挥评课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听课者一定要在尊重讲课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教法选择运用的前提下,本着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改进和提高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缩小双方思想上的差距,增强评课的针对性、准确性和说服力,更好的发挥导向作用。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甚至争辩,使所有参与者都能互相激发学习的激情、点燃思维的火花、释放教学的潜能,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评课是一个多方受益、互利共赢的活动,除被评者和旁听者之外,评课者也要以学习的心态去参与,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通过评课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学科学术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工作的常态,而且,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正确认识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并在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品质和师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