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生物学知识认知误区例谈
【作者】 王郡美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课程,科学需要去伪存真,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的诞生必须建立在大量、反复地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重视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科学品质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质疑和求实的精神,教师更应当在这方面身先士卒。假如教师所教授的知识都存在较多谬误而不善质疑,谈何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教师对于教材中知识的解读易出现的误区及其成因分析如下:
1.1 迷信资料,人云亦云
当前教辅资料泛滥,假如某些教师进行知识整理或习题命制时出现知识性错误却又被审核不够专业、严格的教辅资料收录的话,极易广泛传播开来,甚至被一线教师奉为权威,作为教材的补充渗透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获取科学的生物学科知识。诸如:
案例:果糖和半乳糖分别是植物和动物特有的单糖吗?
在对“动、植物特有的糖类” 进行总结时,许多教辅资料认为:果糖是植物特有的单糖,半乳糖是动物特有的单糖。事实上,无论动植物细胞,糖酵解过程中都有磷酸化果糖的出现,蜂蜜和人精液中都含有果糖。植物细胞壁的半纤维素成分中含有半乳糖。[1]—[3]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叶绿体产生的O2进入同一细胞的线粒体经过4层生物膜吗?” “植物根尖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根尖到根基吗?”“ATP的产生过程中一定会生成水吗”等等。教辅资料相对于教科书而言,编者的专业水平和投入精力都不可同日而语,缺乏权威性。教师受限于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不可能完全规避谬误,但也绝不能迷信资料,人云亦云,将资料上的内容不加质疑、不经加工地传授学生。
1.2 一叶障目,不求甚解
教师常产生的另一个误区是对于教材上呈现的知识的理解太流于表面,只关注一些生命现象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生命系统内部的复杂联系,容易对某些生理过程出现错误的理解。比如:?
案例:有O2的条件下,将丙酮酸加入酵母菌细胞溶胶提取物中会得到何种产物?
误解:缺乏线粒体,丙酮酸无法进一步进行柠檬酸循环,无法完成需氧呼吸;而O2又抑制了厌氧呼吸的进行,所以丙酮酸不发生反应。
解析:误解产生的原因是未理解O2抑制厌氧呼吸的机制。O2是还原氢的最终受体,当有O2的时候,还原氢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而被氧化,丙酮酸缺乏还原氢,不能按照厌氧呼吸的方式被还原,即厌氧呼吸被抑制。而案例4中缺少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无法完成,O2并不能发挥对厌氧呼吸的抑制作用。但产物也不是有些教师所讲的乙醇和CO2,因为在乙醇发酵的过程中,丙酮酸首先脱羧产生乙醛和CO2,然后乙醛被还原氢还原为乙醇,案例4中添加的底物是丙酮酸,缺少了糖酵解所生成的还原氢,乙醛无法被还原。因此产物应该是乙醛和CO2。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某些知识的呈现必然不能像高校教材那样细致全面,只要求学生能对相应的事实、概念和方法进行宏观把握和初步运用即可。一线教师却常喜欢根据教材中的只言片语进行拓展、归纳,将自己总结出的“结论”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往往容易出现错误。教师一方面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为课堂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不罔顾学生的接受能力盲目拔高拓宽;另一方面要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在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时减少知识性错误的出现。
1.3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命现象的新发现、新解释不断涌现,生物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即便是教材中的某些知识,也可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稍显落伍。另外,迄今为止,尚有许多生命现象的解释未有定论,还存在不同的假说。教育的宗旨应是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新活力。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博采众长,才能使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不至落伍。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立足高点,挥洒自如,也有利于学生学科视野的开阔和对科学的民主、自由属性(允许百家争鸣)有正确认识。
针对知识认知的误区,勤学多思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越丰满,学科逻辑思维能力越强,产生误区的可能性自然越小。结合自身的专业成长经历,笔者认为快速提升学科素养的途径有:
①针对性地研读高校教材 尽管当前生物教师大都有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专业知识都有过一定程度地系统培训,但某些知识由于高中教学活动不常运用而易忘却,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完整过程等,教师在研究某些问题需要运用时则可以查阅相应高校教材,作为相对权威的指导。另外,诸如生物工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年纪稍长的教师在大学阶段并未接触,也可借助高校教材系统学习。
②多途径地加强教学研讨 “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知识上的疑难问题,利用教学研讨活动发挥集体智慧往往可得以有效地解决。教学研讨活动有多种途径:日常的学科备课组研讨、各级地区组织的教研活动和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研讨。前两者一线教师相对熟悉,而线上研讨则是当下较为流行且高效的一种教研方式。线上研讨的方式主要有QQ群(如“汗水群”、“中学生物教学群”等)和论坛(如内质网互动平台、K12生物论坛等)两种方式,笔者常活动其中,得到了全国各地教师的热心帮助。
③选择性地阅读期刊杂志 期刊杂志大多为月刊和半月刊等,刊登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阅读优秀的期刊杂志可以使自己了解更多的新知识或对原有的知识产生新认识。与中学教师教学相关的全国核心期刊如《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教学》和《生物学教学》等都是质量较高的。
��才�O�������span lang=EN-US>2010,(21) �nca�����mal> 3.要有合作的意识与共同进步的态度评课活动要本着积极合作的意识和共同进步的态度。开展评课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评课者用真情实感去真心评课,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进取,从而发挥评课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听课者一定要在尊重讲课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教法选择运用的前提下,本着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改进和提高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缩小双方思想上的差距,增强评课的针对性、准确性和说服力,更好的发挥导向作用。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甚至争辩,使所有参与者都能互相激发学习的激情、点燃思维的火花、释放教学的潜能,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评课是一个多方受益、互利共赢的活动,除被评者和旁听者之外,评课者也要以学习的心态去参与,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通过评课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学科学术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工作的常态,而且,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正确认识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并在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品质和师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