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有效搭建初中历史教学平台

【作者】 姚崇敬

【机构】 贵州省赫章县财神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全国的各个角落,落到了每一所学校,同人们更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中学历史教学焕发了从未有的生机,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局面形成了。这里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新的教学实践探索,更有新的教学设计……。但也不难发现,我们作了这么大的努力,而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中还是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趣呈递减的趋势;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仅仅是历史学科又不中考,到了考试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不过是历史无非是原因、经过、意义的综合,没啥意思。是什么原因让历史——一个充满科学性,综合性、人文性的重要学科的处境如此尴尬呢?我们不否定中考、高考这种评价制度带来得社会影响。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呢?带着这种反思,我重新走进了历史课堂,三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欢体验、参与、探究的历史课堂,更喜欢课堂中为他们提供满足这种感受的学习平台。

  学习平台的构建

  在教学中我经常反思:这节课给学生讲什么?这节课要给学生带来什么?用什么的方式、手段、途径才能够达到我想要的、学生想要的教育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那些遗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不断的反思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就是给学生构建学习平台的过程。下面就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为例来谈一谈为学生构建学习平台的教育教学观,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梦驼铃》 欣赏歌曲 学习前的热身

  导入新课 提问:“三山夹两盆”指哪? 学生回答 引起学生的注意

  读教材 指导学生自读 在小组内自读、交流、探讨表述史实 指导各组表述史实 在一分钟内完成表述 锻炼学生表述历史史史实 指导各组表述史实 在一分钟内完成表述 锻炼学生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设置疑问 各组学生抢答 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巧记 引导学生 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巧记知识的能力

  历史探究 西域壁画探究 各组给壁画配对话并交流 培养学生探究、创造的能力

  人物论坛 评价张骞、班超 各组交流并完成评价短文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物史观

  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六个教学活动,也为学生构建了这样的学习平台: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教育学家认为: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可以像倒水一样把知识灌进学生的头脑中,正因为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本着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就不必讲的原则,设计了自读环节并提出了学习要求:1、自读教材,获取教材中历史信息?2、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相互讨论或问老师。3、自读时间是15分钟。4、为本组起一个符合本节课内容的组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能弥补学生因个体差异形成的学生需求的差异,学生在自读中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发现、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课本里的,也有引伸课本外的知识。如:张骞出使西域如何解决语言问题?汉武帝在他即位的什么时期开始出击匈奴的?等……自主学习平台的设置,不仅使学生有了一个提前预习的准备,也给我提供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机会,使教育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给学生一个质疑的平台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设置一个质疑的平台。如:在“有?要问”的环节中,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我设置了六个问题:1、你知道西域指哪?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第二次出使西域有什么不同?3、你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对汉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你能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吗?5、班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使西域的?6、欧洲同我国首次交往的标志是什么?用质疑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用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既解决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学生注入了质疑、思考的学习理念。教学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并愉快的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一个历史探究的平台

  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历史史实被压缩了,不能满足许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时,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历史探究的平台就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如:在这节课当中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为“汉武帝送张骞出使西域”的幅壁画配上一组对话,活动开始后,同学们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争论的场面非常得激烈,他们置身于画面中,想古人之所想,为古人之所为,各组很块地完成了任务,之后,各组又纷纷上台表演,表演后,学生们又进行了点评,大家畅所欲言,思维、思想的空间被打开了,富有创意的问题闪现了。

  给学生一个被认可的平台

  历史是一门科学性、综合性、人文性很高的学课,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会迸发出一个问题,一个想法、一个疑问,有的是我们教师可以预料到的,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的。有的确是超出我所能回答的范围。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一个说法,会极大刺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认可平台的构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具体做法是:小组记分制。当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意的问题,或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是回答了一些问题,我就给他所在的小组记上10分,以示认可;当遇到我也无法解答的问题时,我也会给这个学生加上10分,以示赞赏并且一方面承认自己不足,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认可学生的质疑的学习品质。

  教学后记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纵观世界各国对历史的重视,不亚于对母语的重视。历史学科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肩负着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的重任;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公民人文素养的重任;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任。作为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教师,要真正做到把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就要用心的去为学生构建一个个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在愉快中学习,愉快中体验,愉快中进步,愉快中成长起来!

lan�� -S8�����、 完成口头作业的习惯

  口头作业主要是指拼读、背诵单词。其实在学校里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很有限。用在读单词上面的时间更是少而甚少。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外多花时间在单词的拼读和背诵上。对于刚学到的单词要听录音磁带仔细模仿,读准单词的读音,然后再自己拼读与背诵。背诵检查要彻底到位,不能有一个‘漏网’。同学之间建立相互督促机制。

  总而言之,扎扎实实地抓住单词教学这一块,能对我们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