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请帮助我自己做

【作者】 李海萍

【机构】 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幼儿园

【摘要】“啃老族”的出现,是全世界的一个问题,而且我本人认为,在中国啃老族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那么什么是啃老族?出现“啃老族“现象对我们的社会有何危害?为什么会出现“啃老族”现象?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怎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呢?
【关键词】啃老族 请帮助我自己做
【正文】


<蒙物梭利博士几乎在每次演讲的时候都会说:“help  me do it by my self”,这是她代全世界儿童发出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原来人在很小的时候,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去做,而不是由父母代劳。其实包括这些”啃老族”在内,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也渴望自己去尝试、去做,渴望独立。可是父母在他们渴望独立的时候,没有给他们机会致使现在的结果。那么作为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该怎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正文:

            

 这是一副非常形象的描写“啃老族”的生活的画面,一位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一个是30而立的男人—儿子;老人衣着朴实,儿子西装革履;白发苍苍的老人步履蹒跚的抱着儿子,儿子却在襁褓里休息;老人很忧愁而又无奈的看着儿子,儿子却悠闲、惬意的躺着;老人刚刚用装着自己所有积蓄的奶瓶喂完儿子,儿子却摆出一副理所应当的表情,故事还在继续,……

悲哀、凄凉……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 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就有办法独立的生活。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没有办法独立生活,只能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一.“啃老族”在中国有逐年攀升的趋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啃老族”?

1.家庭教育的不正当。首先现在的啃老族的诞生多半是因为儿时父母过于溺爱的行为而导致的。大多数啃老族们因为从小依赖父母习惯了,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会上独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养成了懒惰和只接受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习惯,因而长大了还只会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如今,垮掉的一代,当年的”小皇帝“,都长大了!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就是这批最初的独生子女,他们从一生来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围绕着他们转,父母长辈的一切都服从于他们,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孩子要天上的星星也给摘。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子女身体衣着是否避寒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的“养身”,而往往忽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的“养心”。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对本以应该瞻仰的父母长辈,在体力上剥削,在经济上打“小九九”,甚至心安理得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2.其次是教育,学校教育自身的分量让人不能忘记。我国教育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啃老族”,在学校接受的却多为只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学校只“教书”而不“育人”,教师只“授业”而不“传道”,很大程度地忽视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诚然,“啃老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逼”的。正如福建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的那样:“我们的这一代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他们只是让我们拼命地读啊读,殊不知忽视了我们的自理能力。课本只交给我们知识,并没有教我们怎么生活。”想起来,这些城市里生长的孩子也蛮可怜的。他们的命运,在家由父母操纵,在学校由教师掌握。这位小学生还写道:“如果终日只是埋在书山题海之中的话,即使成绩在好,以后到了社会,也只会一事无成,只会成为一个‘啃老族’。”
    
  3.最后说一说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言行。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心理也随之浮躁起来,享乐主义、攀比之风一度盛行,从小就享惯福的年轻一代,别说有条件,即使没有条件,也要尽情享受青春、享受美好时光。有收入的,成为“月光族”、“新贫族”,然后“啃”老人;无收入的,更是猛“啃”老人。当然,这些也和社会公德在一些方面的相对弱化有关。

二.根据学前教育理论,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6岁以前基本定型,蒙物梭利博士几乎在每次演讲的时候都会说:“help  me do it by my self”,这是她代全世界儿童发出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原来人在很小的时候,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去做,而不是由成人代劳。那么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变这一社会问题。

  1.幼儿园教师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让家长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专家称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占整个教育的百分之七十。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呢?(1)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银耳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波段孩子自立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做一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可以做细致的师范,教幼儿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这看上去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2)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由于成人过分的包办代替,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父母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不要嘲笑孩子的想法,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幼儿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挺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知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力,。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再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拿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言行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的从你独立自主做起。

2.作为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做?

1)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我们要要求幼儿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虽然有时他们吃饭的速度很慢、他们的衣服穿的并不是很整齐,玩具收拾的不是很干净,但是我们在活动中的过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以此来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同时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

2).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搜西安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孩子内心的呐喊是:“请帮助我自己做“。她认为,儿童自己又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如:在选择区域活动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环节、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又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是作为权威者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对于幼儿的好奇好问,我们应注意启发幼儿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索,来得到问题的答案。

结语:未来的路是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家长和老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希望我们的社会中的“啃老族”现象慢慢消失。

参考文献:  

             《把自由还给孩子》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