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思想品德课的政治性

【作者】 邱 芳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中思想品德课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相统一

  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正确的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恰当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创进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讲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高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一天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跟外界接触的时间很少,所以,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是在学校的教育和学校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下面我们来谈下政治性的问题。

  政治性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首要特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本学科的核心价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学科内容的灵魂;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政治生活》是学习有关政治生活的知识,学习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通过《政治生活》的学习,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获得相关的知识,提升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使学生了解到,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治权利展开的,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随着我国政治实践范围的扩大,我们在考虑作为政治问题的阶级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视野从“阶级斗争”扩展为“阶级关系”,是正确把握政治概念的必要前提。应当说,阶级关系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既包括阶级斗争,也包括阶级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同盟、合作的关系,还包括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处理,显然都属于政治的范围。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指出,即使在今天,阶级斗争仍然是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指出,政治从来就不仅仅是指阶级斗争,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阶级关系。

  我们在考虑作为政治问题的阶级关系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视野从“阶级关系”扩展为“利益关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经济问题说到底是利益问题。有利益,就会形成包括阶级在内的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差别,从而形成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些利益关系中,我们经常谈论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居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典型、最尖锐的利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而不能说它们是政治的全部内容,更不能由此推成一切政治活动都是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

  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的关系看,当前我们讲的政治,一是现代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是基础,解决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这也是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坚持这“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了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其中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政治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基本路线:虽然在初中已经有这部分内容,这里还要出现,因为政治生活,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及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当今讲政治,不可能脱离开党的基本路线。

  二是现代化建设之所以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党要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国内政治的角度讲,就是指通过合法、有效的政党政治途径、政权力量和政府行为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调整好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使人民群众过上日益富裕、安定、祥和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这就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主题,江泽民同志也讲过“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

  在讲解我国的政治制度时,突出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在中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行不通的教育。

  要是他们深切的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懂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常言道:蚁穴虽小,足以毁千里之堤。高中生思想品德政治性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罗洪铁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