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拨开云雾见青天——新型课堂构建之我见
【作者】 刘文静
【机构】 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摘要】【关键词】
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于我脑际,即“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最理想的课堂呢?”然而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仍不能给自己一个清晰而又满意的答案。通过聆听诸多教育专家关于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如同提壶灌顶,让我“拨开云雾见青天”,对于新型、理想的课堂有了一定的认识。
“泛语文”还是“真语文”?
梅里中学金军华校长提到,“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已丧失自己的本质内涵了。”“语文不是一个筐,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我们承认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并不是每一课都要涉足到社会的各方各面,这就是“泛语文”。我曾经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家乡风景独好——语文实践性活动》时就犯了同样的错误。当时我将本课设计为几大板块对兴义进行介绍、展示。资料都由学生课前收集,各组将资料整理后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现。共分为五组:风景独好、民族风情、金州美食、美丽心灵、诗意文化。当时各组学生在展示时都比较具体、生动,现场也很热闹,但现在细细想来,这一堂语文实践课是“真语文”的课么?看起来学科延伸的内容很多,涉及到历史、地理、思品等学科内容,实际上是一个学科的“大杂烩”,是“泛语文”。而这堂课理应着眼于通过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之情,这才是语文的诉求。
又如《苏州园林》这一课,我们很容易把它当成一篇旅游指南来读,而忽略了其本质内涵。在解读这一课时,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掌握作者是怎样去写苏州园林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否则就丧失了语文的真谛了。
“满堂问”还是“核心问”?
新课改以后,“满堂灌”的现象逐渐减少,而““满堂问”的场面却与日俱增。陈平副教授在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时提到,当前自主学习课堂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满堂灌”演变成“满堂问”。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学生疲于应付,最终进入老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的窠臼。而且许多雷同问题教师不能提炼,这样自然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语文课时采用提问教学法,当时搜集了相关的问题大大小小合计有50多个。我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抢答比赛,答对的组给相应的“树”上挂“智慧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他们跃跃欲试、欢呼雀跃。但现在回过头去想想,这并不是一堂理想的语文课。为什么?因为这是“满堂问”的课堂,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它相对于“满堂灌”式课堂过犹不及。
那么一堂课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很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应当抓住核心问题,并将它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比如说在学习《祝福》这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她的死真正原因是什么?进行探讨;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可设计核心问题:你认为孔乙己是什么身份的人?你见过这样的人吗?人们为什么嘲笑孔乙己?你觉得他可笑吗?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总之,变“满堂问”为“核心问”是提高课堂高效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新型课堂的必然趋势。
阅读文本“粗读”还是“细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善读善写”,“善”即掌握读写的方法,其核心是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粗读、细读、品读、精读,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一直是我在阅读教学中追寻的理想境界。江南大学王聚元老师在《初中语文学习策略与学习策略教学》这个讲座中提到并分析了阅读理解策略。在理解阅读文本时我们既要粗读即从宏观语感上进行把握,又要细读即从微观语感上进行探究。诚然,我们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往往能够对阅读文本进行粗读却忽略了文本细读。文本解读得越细致,越能尊重文本,抓住关键处,越能读出文章的意味、韵味和新味。王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细读文本中存在的问题有:阅读理解浮于表面;片面理解文本;疏漏重要信息;对文本理解不正确;把文本的细节孤立起来理解;细读方向不明确;片面地关注毫无价值的细节;缺乏细读策略的具体指导等等。针对当下文本解读出现的问题,王老师“对症下药”开出了以下“药方”:首先,要明确文本细读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实践中,针对他们存在的文本细读的问题,教会他们基本的方法和思路;最后,抓住有价值的细微处细读。我从他的理论中受益匪浅。
比如《散步》一文,我在设计教案时,从宏观上把握到全文紧扣“美”字展开,景美、人美、和谐美。但还须细读课文,比如说怎么理解“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段文字中的“太迟,太迟了”和“熬”怎么理解?这些细节性的地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又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我们可以对“温情”一词进行推敲,可以顺着“温情”这条主线,紧扣济南的山水特征。再如,《安塞腰鼓》中需要学生体会“骤雨”、“乱蛙”、“斗虎”、“流苏”等词的妙处。将其中的“火花”换成“星星”可以吗?这样细读文本才能深入情境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当然,新型课堂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理解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核心提问法,认真细读文本,挖掘其深沉含义以外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摸索和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探索适合本地、本校的教学模式,争取构建高效、理想、新型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