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巧编应用题

【作者】 刘振熙

【机构】 贵州省独山县第六小学上道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新大纲在关于应用题教学中指出: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题是小学阶段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编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真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一、利用实物表演引导编题

  演示编题是按照预定的学习目标,根据教师或者学生利用实物的表演和示范过程进行编题的一种形式。如利用画片或实物,一般这些材料都来源于学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自己喜爱的物品进行表演或展示,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表演或展示的内容编应用题。不论学生所编题目是否有解,应遵循鼓励性原则,对其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对于学生优秀的方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去寻求答案。

  ?? 如:一个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课外书拿到课堂上,表演了一下购书时售货员捆扎书的过程。于是有的学生编题:

  ?? 1、一本书12元,共卖了6本,共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 2、要将这6本书捆起来,共有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既结实又用绳子最节约?

  ……

  如此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高,更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二、根据图画或线段图数量引导编题

  想象编题是根据图画内容或线段图数量关系进行编题的一种形式。这也是培养学生把图意转换成语言文字能力的练习。这钟编题形式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生活的能力。

  如有一张画有8只小白兔和5只小花兔的图,引导学生编题,学生可以编出:

  1、笼子里有8只小白兔和5只小花兔。笼子里一共有多少只兔?

  2、笼子里有8只小白兔和5只小花兔。白兔比花兔多几只?花兔又比白兔少几只?

  3、笼子里有8只小白兔,又来了5只小花兔,再来几只花兔,花兔和白兔同样多?

  ……

  三、引导自选选择自编出应用题

  文字题只是用文字表达数与数之间关系的题,枯燥而无味,可它却为学生提供了自选量的机会。根据文字题意,学生可以自选量编出应用题。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如根据“一个数的3/8240,这个数是多少?”编应用题。根据题意可以编出:

  1、我们学校有女生240人,占全校人数的3/8,全校有多少人?

  还可以编出:水果店运来一些苹果,卖去3/8正好是240千克,水果店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选择编应用题这是一种带有游戏色彩的人称“找朋友”的练习,为学生提供若干条件和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所给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其中关联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把它们搭配起来组成应用关题。有时,对于低年级小同学,为了激发其兴趣,也可以由两小组同学分别读题,让学生找到能与自己组成一道应用题的“朋友”,然后结成小组,共同把题目解答出来。

  如:甲组同学读已知条件:哥哥由30张邮票,姐姐有20张邮票。乙组同学读出问题:哥哥给姐姐多少张后,两人张数相同?然后两人结成小组,很快把题解了出来。

  这种练习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应用题条件与问题相依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四、根据内容引导学生补充条件和问题

  填补条件和问题,也叫补充练习,即给不完整的应用题补充数量、条件或提出问题,使之成为合情合理的应用题。

  填补条件时,注意引导学生先从问题入手去思考所补的条件,寻找解题依据;填补问题时,从条件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

  如:(1)______,一共卖了多少盒?

   (2)______,还有20台没有做完。一共要做多少台?

   (3)一班有女生30人,______。男生有多少人?

  总之,自编应用题是融语文、数学为一体的一种思维活动。教师在组织应用题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有认知基础和来自实践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凭借学生自身的观察力、想像力、判断力,用多种形式进行自编应用题的练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渐形成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