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小学诗歌审美教学的几点建议
【作者】 崇尚兰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寄宿制小学
【摘要】【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可以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开拓胸襟与视野。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赫·斯宾塞所说的那样:“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引出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去一半。”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选取了历代诗词中的精华,短小精炼,通俗易懂。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走近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美的语言,受到美的教育呢?根据新的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1、巧设导语
小学语文教材的许多文章都是名篇佳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事、物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极好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应该根据课型的不同,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妙语导入新课,创造一个美的氛围,让学生初步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教师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用一、二分钟开场,能够创造一个美妙、和谐的氛围,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追求美感的欲望。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教师一走进教室拿出一张画有大海的图片,用兴奋的目光扫视学生,然后问:“孩子们,你们爱大海吗?”学生说:“爱。”老师高兴的说:“我也爱大海,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望着这蔚蓝的大海,我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这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说也想知道时,教师及时诱导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海底世界》,它将向我们介绍海底深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那么海底究竟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心读课文吧!”,教师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着学生由疑而思。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创设富含活趣的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性。
2、反复诵读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教师示范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是实施美育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兴趣呢?我认为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审美情境,接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轻松、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受到美的熏陶。教学中,教师以优美生动的儿童化的语言和形式多样的手段,配以亲切的体态动作等,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它应该是教育环境和师生情感的结合体。在这种美的情境,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与教育,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接受的一致。如何创设审美情境呢?我认为最便捷的途径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因为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对象在审美感受和鉴赏活动中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学生在美的感召下感受到诗文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4、调动想象
诗人作诗表达思想感情时,有时故意“言不尽意”,留下“空白”,让别人尽情发挥想象力和理解力去补充。这种语言艺术的表达效果,不仅仅是追求语言的简洁精炼,更重要的是为了含蓄,为了给别人去再创造。如果学生能创造性地接受“空白”中的“言外之意”,确能收到含蓄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如果忽视词语之间、诗句之间这种不确定性和跳跃性的“空白”。学生就难以理解诗意,更谈不上品味其无穷韵味。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句,写的是夜泊的时间和环境。“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主谓短语式的景象罗列在一起,其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即留下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白。显然,这三个意象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月落”指的夜半,“霜满天”指的天气寒冷,又点出时令为秋天。在这月亮西沉,到处是冰冷的霜花,寒气袭人的静景里,又配上“乌啼”的音响,更增添环境之凄凉寂静。这样,从三个意象中便可联想出一幅浑然一体的深秋夜半的图画,渲染出凄凉氛围,烘托出泊在江南水乡的游子的满怀愁绪。经过读者的充分想象和增补,就不难体会这个情景交融的佳句,并挖掘出许许多多的言外之意。
5、灵活教学
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具有多样化。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教师可以开门见山:“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松鼠去森林旁边的花生地里看一下,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教学《烟台的海》可采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动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的遐想。我们提倡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和方法,使课堂更具有活力,让班级充满生机,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分配时间的主动权,有发表自己意见、表现自己个性的自由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动性,能从多方面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坚持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渗透,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一句话,诗歌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