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刘仕萍
【机构】 贵州省盘县火铺镇中学
【摘要】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继承和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关键词】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校教学工作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作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的中学历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继承和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的认识。
一、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德育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而爱国主义教育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至关重要。历史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历史教学中应及时巧妙地利用课内外的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史料或名人名言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五四运动”的传单,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史料,引导学生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爱国者,增强中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信心和使命感。
二、通过学习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近代史是祖国屈辱的百年史,无数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艰苦的抗争,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关天培、邓世昌、黄继光等勇赴国难、守土保国、甘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杨靖宇血洒东北,马本斋率众抗日、拒寇诱降;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通过学习这些史实,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同时要学生铭记“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三、结合历史史实,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诚信既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之本。社会越是进步,越需要诚信作为行动指南。针对当前初中生诚信道德不容乐观的状况,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浩如烟海的史实中寻找机会,遇到可用来作为范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情感进行点拔升华,以达到进行“诚信教育”的目的。如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慈禧太后屠杀义和团、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蒋介石、王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等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范例告诉学生,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和后人的评价等方面,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假如没有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诚信”,社会秩序也就没有了保证。那些讲诚信,负责任的人,不论其遭遇如何,最终的结果是名垂青史,被后人尊敬。相反,背信弃义的小人也许会得意一时,但他们的丑行最终会遭人唾弃。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历史上宣扬诚实守信的格言警句如“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四、利用忍辱负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历史上能成就大事业者无不经受挫折,但他们能忍辱负重,最终成就了大业。现代家庭由于子女较少,父母宠爱有加,学生吃苦的机会少。因此很多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甚至连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考试的一次失利,父母之间的误会,都会想到逃学或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他们时而盲目自信;时而妄自菲薄,经不起打击,容易失败。利用历史人物虽经挫折而奋起的事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司马迁受宫刑却仍在狱中倾注全部的心血写成《史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林肯少时口吃且相貌丑陋却没有阻碍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演说家和杰出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不因残疾之躯放弃他的梦想并且成为著名的总统……用这些历史人物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来激励学生,正如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夫……”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韧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从而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斗志,增加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五、通过对历史伟人的了解,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是怎样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呢?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为什么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写成《本草纲目》,孙中山百折不挠从事民主革命?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贤、名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人认为,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奋发进取,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是古代人的人生价值观。尽管这种人生价值观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相比,在境界上有一定差距,但这种思想境界,已是十分高尚的了。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正得益于历史的启迪。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或某一历史内容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一点一滴不间断地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能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更好的定位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努力加强中学历史德育教育的实效,注重德育渗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