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吴秀义
【机构】 贵州省罗甸县边阳中学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探索新和获得新知识的活动中,教师通过激发兴趣,?变换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验等等途经和方法,引领学生走近、走进、沉浸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和素养。【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习能力;研究实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但是过去在教学中我们只是重视教师怎样教,极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以致不少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 没有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或某一原理及其正确性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通过学生亲自分析,比较各种事实、研究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具体材料中得出抽象的一般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需要教师在知识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补遗,在思维上进行恰当的启迪,方法上进行得当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
一、抓住“自主学习”的切入点
“课改”的核心是让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出研究课题,主动参与课题研究,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舞台,并通过研究性课程,为教师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拓宽天地。我们改“学数学”为“做数学”这一全新的课堂形式,以实践为目的,促进思维,培养兴趣,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校内走向校外,发挥数学教育的实践功能。
1、 找准切入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动力)。作为教师, 要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 在教有理数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展开比赛,在学生一步一步计算时,教师已迅速说出了结果,这样几道题下来,学生会产生很大的疑问。趁此机会教师可以发问:“看到老师算得这么快,你有什么想法吗?”这样,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出来, 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教师的问题上,内心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带着疑惑进入新课,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心理感受了。
2、贴近生活空间,探索实践活动的源泉。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例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给本校设计美丽的绿化图案。通过实践缩短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 用多媒体沟通数学与实践的联系。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初中学生常常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解决这一矛盾,可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较轻松和愉快。
4、返回生活天地,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要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往往会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象所难住。因此,课后就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二、鼓励思考,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走近探究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产生悬念,使其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征服问题的欲望。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设计情景问题:“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写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两个根,把两根告诉老师,让老师猜出你们的方程。老师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很快说出原方程”。学生因此会感到惊讶,就想弄清楚老师的秘密在哪里,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学生就要根据游戏中透出的信息:已知两根就能确定原方程,故会猜想:两个根确定方程的三个系数,从而在情景中发现了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找出确定的规律,就会对两根作加、减、乘、除等运算,把运算结果与系数对照,发现出一些规律,再根据这些规律猜想一个结论即根与系数的理论,再运用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定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也在和我一起在体味成功中喜欢上了探究。
三、突出课堂教学的关键作用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在教学中应适当减少教师的课堂活动量, 相应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读书和质疑、讨论和交流、练习和操作等诸方面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 更要教学生“会学”,并且相信通过不懈努力,绝大多数学生能(下转第77页)(上接第78页)够会学,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自主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建构了“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这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和主要环节如下:创设情境——引动探究——启思自悟——导训自调,即老师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究;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我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这样可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1、 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学时不宜作过多铺垫,尤其是具有思维价值的地方,不作过细、过多、过早的铺垫。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知识实际,让学生通过联系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教学的顺序与方式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促进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2、提供自主学习的形式。
学习是一种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欣喜。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是丰富的,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向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参与思考、参与讨论、参与实验。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 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2)
[2] 周茂生,周翠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意义和方法[J]. 中学数学杂志, 2004,(08)
[3] 杨丽. “数学自主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探究[J]. 中学生数理化, 200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