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起于思 思缘于疑——小学语文质疑能力培养教学例谈
【作者】 施丽双
【机构】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阳溪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如何质疑,让学生敢问、爱问、会问、善问,这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本文从激发兴趣、教师示范、指点途径、启发释疑等方面加于论述,层次清楚,结合教学的课例鲜明生动、很有说服力。【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兴趣;示范;途径;妥善;释疑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把质疑问难的方法指导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质疑探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这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一、质疑能力的培养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据此,教师要善待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个问题。教学时,语言要生动有趣,态度要和蔼可亲。答错时不随意批评,避免伤其自尊心;回答时不求全责备,尽量发现闪光点;一时答不上,要用信任期待的目光和语气给予鼓励。例教《瀑布》一课时,有位学生质疑:这般景象无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为什么用“衬”而不用“挂”呢?为什么说这般情景无法比喻?这里问题能抓住课文内容去提问,提出了别人难以觉察的问题,问得有深度有独立的见解。我很高兴当场给予肯定、表扬。但有些同学这样提问:为什么山路会忽然一转?山路怎么会突然一转呢?这些问题当然离课文的重点较远,但我惊喜地发现,这些问题是出自那些平时金口难开的“哑巴”。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训练,他们不“哑”了,也“动”起来了。我先用温馨的话语表扬了他们一下,对这些不爱动的学生树立了自学的信心,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欲望。孩子们学习兴趣被激起后,我马上有选择地对同学们提的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样,为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整节课学生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
二、质疑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给学生示范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在这样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学生依赖性很强,不善于甚至不会提问。现在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应当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生知识迁移,学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刚开始时我要求学生看书提问题,学生只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提不出问题来。后来我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答。如:在识字教学时,我这样提问:你是怎样记住“童”字,“童”字哪一横最长。教学《我必须去》这篇课文时,我这样提问:我必须去哪里?为什么必须去?通过这么简单的一问一答,同学们兴趣就来了,感到在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问,可想,愈问愈有意思,愈想愈有味道。当然也有些问题欠佳,这就需要把学生及时诱导到正题上来。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提高,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三、质疑能力的培养 要为学生指点途径
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从题目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回到自己的祖国去》,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回祖国去?他现在在那里?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从难点处质疑 抓住文中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进行质疑。教《语言的魅力》一文时,学生针对“诗人在木牌上写的话为什么能激发人们对老人的同情心?”进行质疑,直奔中心,突出了语言的魅力。
(三)从语言应用上质疑 对文章运用语言进行质疑,体现遣词造句的精妙这处。如教《瀑布》学生对“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进行质疑:什么是珍珠的屏?为什么珍珠的屏好伟大呀?
(四)从标点处质疑 特别要注意省略号、引号、感叹号,弄清它们的用意。教《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指导员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这三句话省略号的含义是否相同?最后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可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不少,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做到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
四、质疑能力的培养 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要围绕中心,从多角度、有顺序地提问,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如讲《冰灯》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父亲为什么不用纸做灯,而用冰做,那样不是很费事吗?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想法设法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由于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质疑能力的培养 要启发学生主动释疑
学生学会了质疑促进了思维,但质疑并不是目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释疑才是目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释疑呢?方法多种多样,我主要利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读义释疑 “读议”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之间通过读书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问题我解决。如:教《瀑布》为什么诗人还没看见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这时有的学生提出要先找出诗人的位置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要画图。通过读议,他们联系课文内容还没看见,先听见,山路忽然一转弯,确定诗人的位置:因为一座山挡住的视线,而瀑布的声音很大,所以诗人没看见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这个问题就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了。
(二)通过媒体释疑 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运用,对教材内容的的展现,帮助学生释疑,化解重难点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教《瀑布》学生提出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衬”字,是什么意思?为了化解这难点,我借助多媒体先出现青山,接着在青山上面出现银白色的瀑布,并配合解说,让学生直观、形象也理解“衬”字,并体会瀑布的色彩美。最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样从影像到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三)角色表演释疑 学生从幼儿园入学,已具有相当的表演水平,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角色表演来化解疑难,收到一定的效果。如《坐井观天》教学时,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质疑后,我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把青蛙跳出井口高兴的神态生动形象地表演出来,这样做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问题得到解决,又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011年版
[2]刘显国《培养能力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