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生的写作灵感从哪里来

【作者】 陈秋莲

【机构】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中心学校

【摘要】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创造需要灵感,灵感就如黑夜中的烛光,灵感的火花往往会放射出最绚烂夺目的光彩,而当今的语文教学恰恰忽略了灵感这一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品质,努力开发小学生的灵感思维,从而敲开小学生写作灵感之大门。
【关键词】灵感;教材;生活;阅读
【正文】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最为沉重的话题,尽管教师和学生为作文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可换来的结果却是教师的迷惑,学生的恐惧。在平常的作文课中,老师醉心于表达方式的讲解,各种写作技法的分析,没完没了地告诫学生要勤于观察积累,不厌其烦地叮嘱学生要广泛阅读,多多练习。固然,这些方面对学生写作文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生写作,这些方面的工作是必须要做的,而且必须做得扎扎实实,可问题是师生在这诸多方面付出艰辛的汗水后,作文依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千孔一面,千篇一律,没有灵气,丧失个性,缺乏创造,这与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创造需要灵感,灵感就如黑夜中的烛光,灵感的火花往往会放射出最绚烂夺目的光彩,而当今的语文教学恰恰忽略了灵感这一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品质,努力开发小学生的灵感思维,从而敲开小学生写作灵感之大门。

  学生写作灵感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下面本人就从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灵感从教材中来

  语文课堂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阵地,语文教材是他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材料。一方面教材里的文章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具有经典性和范例性,语文教材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本;另一方面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对教材的方方面面掌握得比较好,感悟比较深。教材是引发学生写作灵感的最好的媒介,是学生产生写作灵感最直接、最广泛的诱因。因此,教师要培育学生的写作灵感,应高度重视教材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时应主动地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用教材实例去诱发、催生学生的写作灵感。教材的经典性、示范性也确实较为容易给学生以心灵的触动,灵感的诱发。如《落花生》、《白杨》之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获得这样的灵感:写物喻人,写物喻理。《桂林山水》《观潮》写景状物需融情于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写作指导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教材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灵感从生活中来

  应试教育使教师和家长一心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因为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心境,常常限制他们的生活空间,告诫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致孩子们孤陋寡闻,文思枯竭。有谁不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呢?本人认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学生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作文的田园。作文是一个学生对生活认知反映,生活之水积蓄到什么程度,灵感的光临和对创作者的眷顾就到什么程度。一块石子扔进湖里会激起美丽的涟漪,若如没有这快石子,平静的湖水可能永远不会有一层层的波纹。同样,如果没有诱发灵感产生的社会生活,即使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再多,也不会在思维中产生美丽的光环。清幽的月光激发贝多芬创作了优美动人的《月光曲》;约翰·施特劳斯因听见流水涂泞而灵感萌动创作了风靡全球的《蓝色多瑙河》。所以说,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激发学生创造灵感的要素。只有让学生投入生活,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写作中才能闪现出来自生活的灵感。唐代诗人元镇在生活中每有情感“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他在多种生活景象中,无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积累多了,一遇相关外在因素的诱发,便会激起灵感的火花.浓郁诚挚的情感就会在笔端倾泻而出。“无情未必真豪杰”。平时对观察的事物付与浓烈的情感,付与真情,深情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人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平时生活中积累了这七情,写作时便能根据需要自然的流淌。这样的文字,是灵感思维状态下浸透了感情的文字,也是有生命的文字。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学生只有深入生活,累积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

  三、灵感从阅读中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所说的“神”就是灵感,它是从苦读中培养出来的。阅读是学生与书本的一种对话,是对学生生活体验的一种刺激。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贵在新得,作文贵在新味,最重要的是诱发的功夫。”所谓诱发,就是由一件事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一种诱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一种诱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一种诱发:文中几句优美动人的语言让你倍感亲切,激动不已,觉得那就是你所要写的,是一种诱发……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几乎涉及到学生生活和作文的各个方面,是激发学生作文灵感的重要媒体。阅读过程中的各种诱发会使你脑海中灵光闪耀,文思泉涌,仿佛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写作冲动。这时,灵感也就翩然而至了。开国领袖毛泽东之所以留下许多光辉的诗篇,就因为他读书真正达到了“破万卷”的程度!他的诗词以创造性的想象,浪漫的笔法,奇特的比兴,超越时空,锻古铸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除了伟大的政治家气魄和诗人形象焕发出来的神采风雅,他的(下转第22页)(上接第23页)诗词还充溢着令现代文人为之倾倒的知识魅力。如果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少了对生命的滋养,自然也就难以孕育写作灵感?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一脸苦恼,何来灵感。学生坚持不懈广泛地读,读自己喜欢的读物,使文章的立意构思、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精彩场面、美好意境等,深深地植于学生潜意识中,一遇到刺激,写作时,马上会联想到读过的同类文章,从而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四、灵感从写作中来

  灵感的作用是巨大的,力量是神奇的。培育学生的写作灵感,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然而,灵感又有些飘渺不定,来得疾,去得也快,叫人难以捉摸。灵感只是创作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上主体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最佳状态,在整个创作心理中只是一种特殊状态。写作过程中主体还有大量的非灵感状态。灵感思维有突发性、突变性、顿悟性、偶然性的特点。因此也不能完全凭借灵感来写作,更不能坐等灵感的到来,除了平时有意和无意的生活、知识、情感积累之外,写作中的苦苦思索,创作中耐心地从事带有机械性的非灵感的心理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果戈理曾对同时代的一位小说家说,要强迫自己写作,要是写不出来,就拿起笔来写到:“今天不知道我为什么写不出来”,直到这样写腻了也就写出需要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至于所谓文学,不挤便不做,挤了才有。”他们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没有灵感时也要坚持写作,也仍然可能写出比较好的作品。我们对灵感思维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不能过分依赖灵感,但同时我们又要竭尽全力多培育它,重视灵感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遵循思维科学的规律,开启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灵感思维处于“火山爆发活跃期”,提高它的迸发机率。

  其实培养学生灵感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激发其写作兴趣,使其成为促使学生主动写作的强大动力。让学生把写作当成学习、生活之必需,写作就会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就会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灵感于写作确实重要,怎样让灵感的光顾频繁一些,让灵感变得现实、实在一些呢?积极有效的写作便是催生灵感,控制灵感的最好手段。

  作文教学中实施灵感训练,需要改变封闭式的、单向性的作文指导。少几个一定,多几个可能。教师过分的指导,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往往会抑制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智能的开发,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还容易使学生的思路被教师所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学生的创作天性可能受到一定的干扰和制约。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和自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自得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