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德育教育浅析
【作者】 沈 霞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中学
【摘要】【关键词】
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创新教育,开辟实施德育创新的多条道路。特别是本世纪教育观念的转变,过去层次高,内容空,评价单一的德育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使现实中的道德教育软弱无力,很难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迫切要求德育教育从传统模式中完全解放出来,实施德育创新。可德育创新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究,使德育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仅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的方式上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德育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重视自我教育。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全球化、网络化,思维多维化、多元化的发展,权威主义、“灌输式”的德育教育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德育教育对象——“学生”对呆板灌输的道德规范很难找到现实的模板,德育教育的效果很差。而道德教育成功与否,其关键在于道德认识是否转化为道德行为。要做到这一点,那就要给学生自主管理的机会,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只有转变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我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进而提高社会道德素质水平。正因为如此,我们放手让学生人人参与管理,形成小组式的自我管理模式,从纪律、学习、卫生、行为习惯、同学间的关系等各方面都有全班学生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本班的班规,然后按班规进行奖惩,促进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确定他们的主体地位,那么学生就会由被动变主动,自己制定的规矩自己自觉执行,由消极变积极,调动了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积极性,也改变了强制式、说教式、教条式的教育方式,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心理自强”的符合新世纪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强调德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西方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因此我们强调德育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载体,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在生活真实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从而学会判断、选择、理解、感悟道德的价值。
在德育教育实际工作中,我们特别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社会、家庭、校园生活等周边环境蕴藏丰富的德育素材,也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知识技能的养成。当代学生在学校中接受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而当他们回到家庭生活中,接触到社会生活时,很容易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而被质疑,特别是当今社会已步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社会上鱼龙混杂,积极的、消极的、先进的、落后的、高尚的、低级的,泥沙俱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教育的要求如果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的话,那就会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因此道德内容要从实际出发,考虑社会这个大环境,必须把德育教育与家庭、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德育素材结合起来,开发生活中潜在的德育内容,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社会上的现象,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主张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和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使学生能够将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下去,把教育化为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感受美德的力量,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三、提倡德育教育情感化,以情感人。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很大部分取决于情感的投入,只有从情感入手,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发展过程中,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可以合二为一,共同存在,共同发挥作用,可见提倡情感教育,就可以避免教条主义,说教式的方法,做到“动之以请,晓之以理”,只有充满爱心的教育者才能教育出真正具有道德情感的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老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因此我们应该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加强以情感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用真诚深厚的情感贯穿整个德育教育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校德育教育的实际,并且情感是道德信念、道德原则、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为此教育者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了解、信任他们,不轻视他们的性情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支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只有做到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产生心灵共鸣,用真情感化他们,影响他们,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理想的追求,引导他们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四、实施德育评价多元化,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坚持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原则,把学生的综合素质中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方面作为评价参考标准,从“文明、健体、博爱、好学、艺术、实践”等多方面对学生作出综合、全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改变单一的班主任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任课老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参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爱党、爱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审美情,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的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力行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原则。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核心,确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学生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社区生活中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改变了过去以抽象的标准禁锢人、束缚人的德育教育,着力于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