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课的思考与反思

【作者】 蒙素丽

【机构】 广西宾阳县黎塘镇第一完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张西海先生的《如果让语文教师去放牛》这篇杂文,不禁感慨万分。摘录如下:

  如果让语文教师去放牛,他会拔起一根青草,向着牛群不停地发话:

  “这是什么草?注意,不要乱说——请举手回答!”

  “你们以前吃过这种草吗?想不想吃?”

  “快速地嗅一嗅,告诉我它的气味。”

  “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看看能分几段,每段的作用是什么?”

  ……

  “这种草给你这样的感受,你将来决定怎么办?比如更加地热爱大自然,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

  结果,许多牛都给饿死了。

  语文老师还在不停地感叹:“真是对牛弹琴!”

  透过杂文,我仿佛看到,一位语文教师的困惑、迷惘、无所适从,还有吃力不讨好。“这是什么草?注意,不要乱说,请举手回答。”——传统的课堂模式仍有市场。“快速地嗅一嗅,告诉我它的气味。”——让学生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

  可是,什么才是语文?怎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以孙双金老师为代表的“情智语文”指导我们,语文课上,要有浓浓的情,深深的思,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以王菘舟老师为代表的“诗意语文”又告诉我们,着一“真”字,觅一“善”字,成一“美”字,贵一“适”字,化一“神”字。刘云生老师的“心根语文”又本着对生命的敬畏,立足语文的素养、学生的成长,追寻语文教育的本质。“绿色语文”的流派又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注意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

  这么美化,这么虚化,这么神话,这么模式化的语文,叫我们该怎么办?

  我曾着迷于“诗意语文”那煽情的华美语言,那澎湃的激情演绎,那淋漓尽致的发挥;也曾模仿过“情智语文”那“言与意”的和谐。我甚至想着,上散文时,我的课堂语言连起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上诗歌时,我的课堂语言就是一首感人的诗。可是,当那股激情消淡,当这种冲动平复,我还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褪尽铅华,回归语文的本色——真实,才是语文课堂的根!

  本色语文,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

  本色语文,就是在课堂上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就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就是在课堂上辩证地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本色语文课堂是真实的课堂。

  从根本上来讲,课堂是学生的一段生命的历程,也是老师的一段生命历程,然而什么样的历程才是有意义的呢?我认为:唯有真实的,才是最美丽的!所谓真实,那就是我的课堂不是为了取悦于人,做给别人看,而是在演绎一段自己的故事,所以无论精彩与否,留下的脚印都是生命的写照,精彩固然可喜,缺憾亦是自己的人生。我们上课,不是为获得什么赞赏,也不是为了得到专家的认可,更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英俊才貌,妙语连珠,而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只有学生开心了,自己开心了,这分钟的生命才显得有意义。所以,功利的做秀,请远远地离开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要经历的是一段真实的生命!     

  二、本色语文课堂不需要一帆风顺。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育的根本。因为我们的课堂是在教孩子学知识。课堂上的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上课了,发现学生不会了,正是老师施展身手的时候,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沉下心去教,去引导、点拨、讲解,发现孩子的疑惑,让孩子恍然大悟,悟有所得,经历一个自我铸造和思维提高的过程,这样才真正体现老师存在的价值。课堂的精彩正生发于学生的磕磕碰碰之中。     

  三、本色语文的课堂是简单精练的。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本色语文不需要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教师该范读就范读,该板书就板书,发现问题就得抠词抠句,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辨析词意、字形。该认的得认,该写的得写,该积累的得积累。摈弃脱离文本的议论,增加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不用集体讨论取代学生个人言语实践活动,文本还没弄清楚,不盲目塞进课外的东西。这就是本色语文课堂。笔者曾在桂林参加过“渡江之春”教学活动,领略名师的风采,但有一节课却很让我很迷茫,那是我们耳熟能祥的《桂林山水》,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又是诗歌,又是画画,又设计广告词,又是环保教育,热热闹闹,可是,文本中那语言的美,那美美的语言中所描绘出来的美景,学生却没能去揣摩,自然没能内化于心。当时我就在想:这是我们要的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课,我们回去后能学吗?

  笔者也曾担任过一次语文课堂教学技能比赛的评委,当时有一节课《大海中永生》,作课的老师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出示邓小平爷爷光辉的一生的补充材料,结果课文学完了,具有优美意境的文字,精美的语句,学生却没有时间去读,去品,错过了很好的品词品句的机会。这也不是我们要的语文课堂。

  本色语文,就是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炼,更精彩。本色语文并非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自己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

  四、本色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想法,追求简单与实用,培养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主动构建知识,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知识。本色语文的课堂应摈弃演练,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而是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能力,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与提高。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多层并进,快乐交流是互动生成真实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繁花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课程改革,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无论何时,语文的根不能丢,本不可弃,课堂上,只有进行扎实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有机统一,语文的本色才能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