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内容及其评价方式
【作者】 赖映霞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技师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就成为技工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入研究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不仅对于指导技校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具有实际的价值,而且能够更好的促进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课程;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一、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内容的安排
2014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若干意见》中对于技工院校办学特色明确的指出:技工院校应注重职业素养,突出德技双馨;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加强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诚信品质、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由此可见,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应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目前根据《技工院校德育课课程标准(2010)》的要求,广东省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由新生入学教育、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与政治常识、技校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等五部分组成,而在笔者所在学校德育老师一味照本宣科,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举例、分析和引导,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失去了德育课程的作用,沦为了凑学分的课程,因此,要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实现德育课程的价值,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可以补充两点:
1、 德育课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性。
技工院校德育教材主要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德育》一、二册,内容涵盖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哲学常识、经济常识以及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内容,看似很全面,但教师在上课时没有“用教材”仅仅是“教教材”,无法突出教学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和职业性元素,使德育课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相联系。如:在《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第三课:职业道德的教学时,除讲授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外,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还应讲授个性的职业道德,好比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就需要提醒注意不可监守自盗这一职业道德;面对营销专业的学生就需要提醒诚信这个职业道德,只有做到将教学内容细化到行业层面才能增强德育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针对性。
2、 德育课教学内容应体现职业能力。
技工院校的办学目标: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以立德树人和培养职业精神为根本,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德育教学应以适应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广东各大技工院校在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一直处于摸索状态,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可效仿,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现状,要抽出相应的老师单独承担《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任务不现实,因此笔者认为可将能力中的“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这两模块加入到德育教学内容当中。
二、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评价
德育课的教学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做一个定性的评价,而是能够不断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所以只有把评价贯穿于学习和生活全过程才能使职业素养的培养得到落实,为此笔者认为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可做两点调整:
1、 德育课程评价应以过程考核为主
在笔者的学校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平时表现+作业+考试,这样的评价方式表面看来没有不妥,但是现实是只要学生平时无旷此门课程;按时完成作业;考试试卷写满字即可及格,甚至平时只要乖巧一些,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更有可能取得德育课程的高分。如此的评价方式不仅达不到前面所提“培养职业素养,提升思想品德”的教学目的,而且笔者认为是相违背的。那么要实现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前面提出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性和体现职业能力,如此一来教学方式必然会随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从传统的讲授模式变为案例教学、导向教学和项目教学,而评价方式则应变为过程考核,这样的考核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职业素养是否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实现了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2、 德育课程评价应加入学生的“行”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但是笔者发现在德育课程合格的学生,其平时表现并不一定合格。比如说某位学生在学期中受到学校或专业系的处分,到期末德育考试居然成绩中上,这显然给其他同学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这位同学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更不用说职业素养。学生的日常表现最能表现和反映出隐藏在卷子背后的东西,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把学生的操行列入德育评价当中,把操行不及格的学生和严重违纪的学生给予本学期德育总评不及格,并进行补考。这样则可以防止理论教学和实践表现相脱节。
总之,研究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评价,不仅有利于德育授课内容的改善,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建设,更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更能促进技工院校学生管理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瑞凌.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6).
[2]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3]李尊娟.山东省技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十二五”课题《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与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课题编号:RSJY2012-YO76.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浅析.中国科技博览,2014(21)
作者简介:赖映霞(1981—— )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广东省清远市技师学院教师,政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