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论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

【作者】 蓝 青

【机构】 广西博白县新田镇亭子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还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这些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学其他学种难以企及的。

  一、入画——导之入境

  入画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境界就是作者描绘,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欣赏《长江山峡》一文中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的美丽至画时,能不为作者抒发的催人奋发的宽阔胸怀而动情吗?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与蔡婆婆诀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谁不为诗人那种爱国、伤时、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扉?……且不说这些,即使吟诵像《一月的哀思》那样令人悲痛的诗篇,我们也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周总理寄以深切的掉念,从“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俯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

  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须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二、入情——动之以情

  入情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我们每个中学语文老师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例如教材展示了《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王贵与李香香》的夫妻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歌颂了《满江红》中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报国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效国之情;《革命烈士诗三首》中李大钊、恽代英等革命先烈的为谋求祖国的自由和解放的爱国之情;《雷雨》(第二幕第三场)表达作者对周朴园的虚伪、凶狠、随机应变的丑恶灵魂的厌恶之情,《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之情,《皇帝的新装》中作者对皇帝的腐朽、愚蠢、虚伪、自私的讽刺之情,《纪念白求恩》中作者对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的赞扬和崇敬之情,《两棵奇树》中作者对“舍已为人受人敬,劳动人民创财富”的赞美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景仰之情,对贤臣的爱慕渴求之情,对小人的鄙视厌恶之情等等。可以说,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三、入理——寓情于理

  入理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待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然途径。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便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感情提高到“先忧后乐”,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之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情的期待,——从胸臆流出,处处拔动人们的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作者放开天下的襟怀,像洞庭湖那样,开阔明朗;而“先忧后乐”的情感,又像洞庭湖水那样,激荡翻腾,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像喜亦忧,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老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出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才会绽放出情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