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由《爱莲说》中的“君子”想到的

【作者】 高启明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七中

【摘要】何为“君子”,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给我们做出了解答。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处事,才能保持自己做人的纯洁和正直。
【关键词】 君子;《爱莲说》
【正文】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孔子看来君子必须有仁义的大胸怀,有大智慧者,没有疑惑,没有烦恼。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不惧怕。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仁”“智”“勇”。当然老夫子很谦虚,说这三点自己也做不到。由此可见,君子是对一个人学识修养、道德品行的一个最高,也是最理想的标准。

  而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他的《爱莲说》中,给出了自己对君子的定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之,一句话“莲,花之君子者也”。我们通过破译“莲”的寓意,不难发现,作者看似句句在写莲,实则在借莲喻君子。

  “君子”若何?“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洁身自爱;“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枝不蔓”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虚心挺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豁达大度,雅致脱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象征君子傲然不群、凛然不可侵犯。作者托物寓意:句句写莲花,句句又都是君子的道德品行。总之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位洁身自爱、正直虚心的楷模,一位品行高洁、傲然不群的君子。

  文章的结尾也很耐人寻味。作者依次以菊花、牡丹、莲花喻隐逸者、君子、富贵者,并对这三类人进行品评,惜菊花、赞莲花、贬牡丹。其中菊花对莲起正衬托的作用,牡丹对莲起反衬托的作用。 感叹爱菊的人太少了,真正有气节的隐士太少了。同样跟“我”一样,喜爱莲花,洁身自好的君子也没有了。那么,世人都干什么去了呢?都爱牡丹,都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去了。其实,在这里作者是想通过赞美君子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来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大家都知道菊文化、牡丹文化、莲文化是我们中国三种文化的代表,菊文化是隐逸文化的象征,这种人在环境恶劣的境况下,会选择遁隐山林,不受外界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牡丹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它追求功名利禄,是富贵名利的象征。莲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它既要求兼善天下,又要求独善其身。也就是说你在得志的时候,要让天下人都得志,在不得志的时候,要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同样是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的是辞官归隐,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但周敦颐不是这样,他哪怕是身处淤泥之中,依旧要成为高洁独立的荷花。

  我曾经思考,这篇文章放在现在,它有怎样的教育意义。于是,在课堂上问学生: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想问问大家你最欣赏哪一种人呢?是想像菊花那样避世求真、独善其身,还是想像莲花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或者是想像牡丹那样富贵显赫、名利双收呢?你想成为哪一种人?其中一位同学的回答,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就喜欢、欣赏像牡丹那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财富,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啊,没有错啊,这说明这样的人很有上进心,为人处世总是积极地去面对,我就欣赏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可贵,我们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努力创作自己的价值。这也不是坏事啊,相反也可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啊。如果在复杂的环境中,大家都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去了,社会怎么进步呢?

  是啊,我们不能强求人人都做陶渊明,个个都像周敦颐。在当今社会,我们做人如果能够像菊花那样独善其身或者莲花那样洁身自好,的确是令人欣赏、赞叹。假如我们要去追求富贵名利,也没有什么不好,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又变了,大家大胆的追求富贵,成为像比尔盖茨,像李嘉诚那样的人物,有什么不好呢?只是,不管我们以后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一定要有一个做人的原则,那就是不能抛却良心,不能失去人格。在这碌碌尘世中能够守住一份纯净,保持做人的纯洁和正直。

  这,就够了。

  参考文献:

  [1]《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3]《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