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初探

【作者】 王 华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县高级中学

【摘要】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是在坚持国家课程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用国家通用的必修教材,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组特点,对现有教材整合拓展开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材。
【关键词】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史学研究法
【正文】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拓宽相关专业知识的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历史传统教学提供有益的补充。

一、 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是一种趋势

1、国家课程标准,是不是面对着不同的学校?是不是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师资素养、学生潜能、教学资源、办学传统和发展目标?如果是。那么课程的规范与实施的个性化,就会萌生了一个关键问题:课程落实,不可能千校一面,怎样做到有效性,甚至适切性?一句话,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正是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特点的老师,这种天然差异的存在,决定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必要性。

2、我们也看到,课程标准,它没有限制师生的最大选择范围,没有框定师生的最佳成就标准。那么,那么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各个层级的学校、各个层面的师生,在共同的学力基点上,实现各有所长的发展,应该是课程实施的趋势。

二、 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如何实施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的关键词是“开发”,限定词是“必修”、“校本化”。问题关键是如何开发?根据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做法,我们的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主要致力于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和我们历史教研组的特点,致力于对现有必修教材的整合、拓展,形成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校本化课程。

根据校本化开发计划,每个组员完成单元每一节课前学习导引编写、教案课件开发、课后单元学习导引编写几个环节。

1、学习导引,以学定教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走在老师“教”的前面,上课通过课前批改学生的学案,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的备课,使得老师的“教”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学案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质疑探究。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探究质疑。“学习目标”便于学生了解本节要求达到的目标,“知识梳理”属于全体学生必做,对本节内容基本知识点预习完成,“探究质疑”属于学生个体选做,尊重学生能力、兴趣、知识的差异性。通过课前学习导引,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的前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前完成“导引”批改,根据学生导引出现的问题,再“以学定教”,使老师的备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2、教案课件,拓展整合

教师根据课程开发计划,依托学生课前学习导引、教材、教辅以及教研组老师现有的知识能力储备,编写教案、课件。

3、单元学习导引,及时巩固

我校历史教研组利用暑期,完成了高中必修三本教材的单元学习导引。单元学习导引由五部分构成:单元学习目标、重难点点拨、典型题例、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三、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几点经验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基于国家课程的不足的基础上,寻求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和均衡发展,无论从困难的内容,或与组织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连接和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学校资源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整合课程,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我认为我们应该突破以下两个方面:

1、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我认为具体化,就是细节化。重视国家课程,组织专职教师,研究各种课程标准,尤其是校本阅读,注重构建更具体、更合适的学校课程目标体系。要体现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学生特点、学习特点。国家课程标准分为各部分,有能力的学校可以把学科目标定为学年目标,甚至是学期目标。这项工作是肤浅的,是最直接的改进。在每学期立体目标的基础上,深化和澄清知识、能力、方法、性格、定位训练要点,注重人文学科方法,立足当前教学特点,设定学期学习目标。

2、 我建议通过优化来实现最佳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是一个好的课程。不善于合理选择和适当挖掘课程资源。它能否改变和优化课程组织形式?这是教师最专业、最积极的纪律素养培训吗?同时,它是否来源于课程缺乏实践和最冒险意识的挑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关键的方面,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更多的思考:

要对现有教材整合拓展开发,备好历史课要求老师“博学”,历史老师肚里要有“材”。所以历史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老师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博览群书,肚子里装的越多,你才能理解的越深。所以要做一个学习型老师,勤学多思,不要老守着课本、教参那一亩三分地,而是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将读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凸显地域特色 提升历史素养——关于历史校本课程《泉州古桥》的实践与反思[J]. 林义元. 新课程导学. 2014(34)

[2]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分析[J]. 傅旭霞. 文学教育(). 2013(04)

[3]从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中开发校本课程[J]. 田德海.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