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书者,心画也——谈谈书法教育对学生品性修养的塑造
【作者】 王茂昌
【机构】 山东省邹平县黄山中学
【摘要】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几千年来,从识字伊始,即以此导引蒙童学子,九宫格、米字格、双钩描红、临书仿写……,在书法的练习之中去体验、去践行、去感悟——将规矩、内修、审美、养性、怡情融为一体,可谓是中国传统“国学”中也最为精彩的一种文化和精神组合。【关键词】国学;文化传承;基本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品性修养
书法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 书法教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书法是汉语言文字系统中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同汉文字的诞生一样极其久远。早在炎黄立国之前,具有文字意义的刻符的书写(刻画)在陶器上应用已较普遍,郭沫若认为: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1]汉字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的简牍、帛书、汉魏晋唐的摩岸、碑刻、残石、残纸、经卷、墓志……汉字形体的演进与书法艺术的建立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关联,书法也因之成为以书写文字的方式而卓然于世界艺术之林。
最初的书法教育,同其他原始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承一样,还仅仅体现为一种口口相传的“家学”或“师学”承继,没有普世的教育含义的。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孔子的出现。孔子兴私学,将“书法教习”列入“六艺”,成为学人的必修,其后的2500年,书法均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不渝,伴随千百代学子的“十年寒窗”,也成为亿万学人最为普遍的,终身不渝的文化艺术技能和精神享受。
二、普及学校书法教学,颐养学生品性修养。
现代书法教育的重点在于普及型的书法教育,而普及型的书法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学习的时效性”问题的解决。然而现在书法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高等院校的书法教学还算正统,比较规范和专业;但是中小学的书法教学,专职教师之缺,教师书法水平的良莠不齐,教学体系上的脱轨和教学法的陈旧落后……都严重制约着学校书法教学水平和效果。为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加快步伐,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工作。
尽管中小学书法教学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从制度的决策者到执行者都努力地实践着,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同时也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1.基本理念的转变
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面向全体,硬笔与毛笔兼修,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中小学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目标和要求的确立
明确书法教学中文字的使用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规定,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毛笔临帖要以经典碑帖为范本。
合理安排书法教育的教学时间,强化书写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书法基本功,重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态度。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通过读帖、摹帖、临写、比对、调整等,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姿势、书写用具的使用和保持书写环境整洁进行指导,严格要求;通过课堂练习、书写作业和各学科书面作业等多种方式保证学生的书写实践活动,努力把练字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3.课程设置的合理与科学
意见指出: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2]
4.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书法教学可采用书写实践、作业展示、欣赏评价、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鼓励学校、教师、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书法教育资源,加强交流,构建开放的网络书法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活泼的书法教学。
重视课内外结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比赛展览、艺术节、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创设书法学习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资源,拓展书法学习空间。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还可开展校际、地区以及国际书法教育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书法学习成果,发展实践能力。
“书者,心画也。”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谈到书法时,很有感触地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代表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正因为如此:书法才能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瑰宝,并成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3]
书法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书法作品都是书与德的完美结合,书法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载体。习字、做人,冀在书法的熏陶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性修养。
参考文献:
[1]《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作者 郭沫若
[2]《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0年8月2日教育部颁发
[3]《中国书法史》作者 朱天曙 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