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 肖 兰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中心校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进民城打工,城里昂贵的学费让他们无法把孩子带进城里读书,只好把孩子放在家里,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亲戚帮照顾,因此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进民城打工,城里昂贵的学费让他们无法把孩子带进城里读书,只好把孩子放在家里,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亲戚帮照顾,因此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孩子正是受教育的黄金季节,却没有春风细雨的滋润,使其孩子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的呵护与教育,造成孩子生理和心里上的缺陷。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亲身父母的关心照顾,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厌学、逃学、生活懒散等。造成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一)学习成绩欠佳。留守儿童在农村主要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是因为监护人懂文化对留守儿童进行严格的管教和辅导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差,这是由于他们的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有的监护人不懂文化,这也是导致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原因之一。由于隔代教育的原因,孩子根本不愿意听爷爷奶奶的话,其他亲人因顾及到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也不敢过分地管教。而且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也不算好,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太多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因此在教育方面会出现很多问题,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劳动,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学习。
(二)不良的行为习惯。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自律能力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有效的教育,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儿童在家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的劝导,有的甚至顶撞自己的长辈。在学校品行较差,常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出去玩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络游戏,甚至和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三)家庭的原因。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第一人老师由父母变成了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的思想和观念陈旧的、落后的,加之他们认为只要孩子不挨饿着冻着就可以了,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关心得少之又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每年最多是过春节回来一个把月,对于孩子他们总是心存内疚,回来和孩子短暂的相聚,他们对孩子是百依百顺,只要孩子有什么要求,他们都会尽量满足,想以此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那些不良行为根本就不忍心去训斥他们,生怕伤了孩子的心,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部分留守儿童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四)学校的原因。农村学校由于偏远、穷、教学条件差等因素,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所以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也没有充分的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到学校教育的温暖,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没有用,认为自己的父母不懂文化照样能挣钱养家,认为自己每天在学校学习只是浪费时间,也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五)社会的原因。由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很落后,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那些网吧特受留守儿童的青睐。国家有文规定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而网吧的门前也写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字样,但那些网吧的老板根本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忽视国家法律,让这些不暗世事的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同学因每天长时间上网,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视网膜脱落;有的同学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竟铤而走险,走上了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的,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也使山区农村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王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总之,留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素质关系到我国国民的素质,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