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谈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作者】 王 冕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它在不同的群体中随着其所处的环境、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的不断变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去其糟糠取其精华加以创新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以“以人为本”的活态形式存在,这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的关系。【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的群体中随着其所处的环境、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的不断变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去其糟糠取其精华加以创新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以以人为本的活态形式存在,这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的关系。
一、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其中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认同大致有两种:一是自我认同,是个人认同,是指自己对自我现况、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二是社会认同,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
随着个体发展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一生可能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认同型式:在个人方面,如自我认同、性别角色认同;在群体部分,如阶级认同、文化认同等,所以族群认同是个体可能发展的众多认同之一。
1、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有这样的“文化认同”我国的各地民间传统音乐形式才得以一辈辈一年年的传承下来,才不会被现当代的新的音乐形式所替代。
2、 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一词最早出现在1953年列文森论梁启超的名著《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中。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对于国内层面国家认同的研究,目前多见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大多以某个国家或者地区为个案,从历史、文化、族群出发,在理论上或者实证角度研究影响国家认同形成与变迁的因素。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是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国家认同的出现需要民族国家能够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上,不断生成各民族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并使这些因素在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积淀中实现固化。然而,这一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各族人民在一定的理性力量支撑下逐步弥合差异而形成共同的目标与追求,倘若理性力量不充分具备,人们还是会习惯性地把民族作为情感的归属对象和行为的依托对象,从而出现民族认同超越国家认同的现象,这也是民族价值观出现分化的重要原因。
三、 我国传统艺术在国内外认同的现状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渊源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从古代至今,口头歌谣、图腾崇拜和巫术活动仍然存在,每当某地有民间庙会的时候就少不了仪式,少不了图腾崇拜,这是为什么呢?不正是文化认同的体现吗?许多民间艺术在濒临危机的时候就会被人们所重视、保护了,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就会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使民间艺术继续弘扬,鼓励群众积极参加活动。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美国认同,并正式设立了古琴日。2007年11月7日为夲市的“古琴日”,并颁发证书,以此鼓励旅美华人王菲和她所领导的北美琴社多来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中美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世界上迄今第一个专门为中国最古老弹拨乐器古琴设立的节日,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美国主流社会认同的标志。
因此,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国家认同是文化认同的进一步升华,国家认同是更高层次的认同,二者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2]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9.
[3]吕建昌 廖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J】.中国博物馆,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