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析我国民歌的衍变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作者】 李成伟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民歌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文中从我国民歌的历史发展、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的比较、民歌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所起到得作用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民歌;艺术特点;功能
【正文】

  一、我国民歌的历史发展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汉族民歌按体裁的分类有: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少数民族民一般都能歌善舞,流传着大量的民间歌曲,由于民族众多民歌种类也浩如烟海。

  中国民歌历史悠久,从文献记载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的《诗经》就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的“相和歌”是个综合性的艺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扩散,南方的民歌受到了重视和喜爱,最受人们喜爱的是江苏一带的“吴歌”,它多表现家庭和儿女情长。唐代,随着民歌的广泛流传,人们开始挑选自己喜爱的曲调,进行加工和改编,填入新词。宋代,民间乐曲更加的深入人心,被说唱、戏曲等吸收为其音乐元素。

  二、中国民歌的艺术特点

  1、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民歌的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在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如:《槐花几时开》词句描写了情景交融、人物性格鲜明、感情细腻地表现了爱情主题。

  2、善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

  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精湛的音乐语言、浅显易懂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深刻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牧歌》用细致的语句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辽阔、宽广的草原景象。

  3、民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

  在世代相传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歌唱者进行即兴编词演唱,这就是民歌创作和歌唱中的即兴性。在即兴编词的同时,民歌的曲调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此出现了一首民歌有许多变体的现象,如《孟姜女》、《鲜花调》、《剪靛花》等的变体遍布大江南北,也出现了某一地区拥有几个典型曲调和特性音调的现象。

  三、我国民歌的音乐特征

  我国民歌的音乐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音乐织体和演唱形式

  我国的单声部民歌数量较多,除了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畲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有二声部或三声部的民歌外,汉族某些劳动号子中也有领和相交错的多声部织体。民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等形式,其中以独唱居多。

  2、 节奏、节拍

  我国的民歌一般有自由节拍和规整节拍两种。自由节拍多见于山歌和部分儿歌、吟唱调,规整节拍多见于小调和号子。有些民歌以上两种节拍形式都具有,大多见于小调中的谣曲和一部分谣唱性的山歌。在有些少数民族民歌中,节奏、节拍不仅成为歌种的特征,而且成为该民族民歌的鲜明标志,如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等。

  3、 音阶、调式

  我国的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五声性七声音阶。有些地区有构成民间音乐独特风格色彩的特殊音阶。在汉族民歌中,徵调式使用最多,宫调式、羽调式次之,商调式再次之,角调式使用的最少。

  4、 曲式

  我国的民歌追求旋律的横向进行,所以曲式大多为单乐段结构,篇幅短小,乐句与唱词句式大多相符。乐段结构以上下句为基础。部分表演性较强的小调,常将几个不同的曲牌联缀演唱,构成二段体或多段体的套曲,它们已带有曲艺音乐的表现特点。此外,许多田秧山歌和劳动号子,由于劳动条件的需要,以致篇幅较长,结构较庞大。

  5、衬词和衬腔  

  这是中国民歌所常用的一种特殊的歌曲表现手段。衬词最初来自语气词、感叹词或象声词等,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当民歌的曲调发展受到一般唱词陈述的束缚时,便往往利用衬词使旋律得到更大的发挥。

  四、民歌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我国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覆盖着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的功能。

  1、 教育之功能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传唱着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这些歌曲记述了有关宇宙与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这些歌曲曲调平缓、吟诵性强、篇幅长大,这些歌曲多用于节日、祭祀或婚丧仪式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长者唱,现场气氛严肃。

  2、人生礼仪之功能

  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贯穿于这四个礼仪的仪式过程中,如:蒙古族的“婚礼歌”等。

  3、祭祀与驱赶之功能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民歌常用于祭祀活动,由巫师所弄的祭神驱邪、除病免灾的仪式。如:傣族的“祭神调”。

  4、交际之功能

  民歌的交际功能包括恋爱、交流和对歌斗志等。作为异性间交流的手段,是我国民歌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如:西北地区的“花儿会”等。在节日那天,成千上百的青年男女会集到专设的户外场所进行交流、嬉戏和对歌,歌声可持续好几个昼夜,还有一些民族,有小伙儿去姑娘家对歌寻偶的习俗。在传统的民族歌唱节日和走村串寨的对歌活动中,对歌除了具有择偶的实际功能外,还有体现聪明、反应敏捷和口才流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5

  [2]王耀华 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11

  [3]祁文源.中国音乐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