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思品课堂生活化教学
【作者】 韩宗瑾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摘要】 思品课生活化指的是思品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思品课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思品课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联系生活学思品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还能克服思品课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关键词】课程生活化;课程改革;教学目标;学生实际
加强思品课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即提高课程的生活化程度,是思品课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那么,思品课应该怎样生活化,应该有怎样的要求,生活化课程应该怎样确立教学目标呢?新一轮课程改革吹响了“课程生活化”的号角,让更多的教师意识到:要实现思品课的灵性与活力,必须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想品德课堂与现实社会接轨,把社会生活融入思品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课堂认识社会,感受人生,发展自我,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
首先,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构建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的最大浪费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思品课要面向学生生活,教师就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正象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其次,实施策略和步骤:
1.巧妙的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课堂。《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可知,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课堂教学就会枯燥无味。如何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积极地来学习呢?毫无疑问,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是一条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或以社会热点话题、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如教学《感激父母》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名字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样学生就会深切体会到家长对自己寄予的殷切希望与深沉的爱。然后,我再让学生列举一些家长爱护自己的实例。学生说完后,我因势导入:“这一切都融入了家人对我们的爱与期望,我们被家的温暖所包围,生活在幸福中。那么究竟如何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内容,让爱永住我家。”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愉悦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2.还原问题情境,调动积极性
思品课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思品课教学就是一个将思品还原到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生活本原,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思品素养。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探索的源泉,是贯穿教学的主线。教师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准生活与教材的切合点,精心设计出一系列层次清晰、目的明确,具有启发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探究、解决心中的疑问,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在精心设疑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提问。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将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从而使知识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激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3.开展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与发言。如在学习《享受健康网络》这一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一位同学通过QQ聊天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邀请他见面。这位同学要不要接受网友的邀请呢?这样的情景学生非**悉,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此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发表了许多个人见解,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论。此时,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最终学生达成了共识。这样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开展的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学生较为熟悉,都可以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考虑问题更周到。
最后,构建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必须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素养要跟得上
学生素质的提高最终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创新,而且生活化的课堂更不应当出现模式化和单一化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接受专业的继续教育等途径来逐步提高自己,更新观念,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必须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而全面形成较为鲜明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
2.实例要与教材要连得对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但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通向生活或生活通向教材的中介或桥梁。
3.教师要与学生合得来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就思想品德课来说,营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就有利于学生感悟道德行为的要求,展现自我,促进自身思想矛盾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考试(综合版)》 2012年03期 加入收藏 投稿 浅谈初中思品课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陆素珍
[2]张松华;;死记硬背学不好思品课[J];山东教育;2011年14期
[3]王丽丽;;思品课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吉林教育;2011年18期
[4]解裕刚;;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8期
[5]陈丽;;开发课程资源 激活思品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蒋志芬;;高中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的实践与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姚炳康;;初中思品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 王亦堂;让初中思品课“快乐”起来[N];学知报;2010年
[9]勉县勉阳中学 柏宝明;激发学生思品课兴趣[N];汉中日报;2011年
[10]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三实验学校 杜小飞;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学知报;2011年
[12]黄梅县李英中学 梅运华;让思品课成为学生成长的“百草园”[N];黄冈日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