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领悟数学情境 体验数学价值——“加法运算定律(一)”教学设计与评诉

【作者】 张武卫 李永前

【机构】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民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内容:

  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页例1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从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识背景,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加法交换律的例子,这些具体经验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同时本节知识,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教材不仅给出一个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从李叔叔骑自行车的情境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下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探索各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教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的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前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创设教学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演示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师:同学们,清明节到了,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李叔叔准备骑自行车去三日游。你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小组内交流前置作业第一个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并把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师:40+5656+40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40+56= 56+40

  二、举例中验证规律。

  师: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想一想:你写的两个算式为什么可以用“=”相连?

  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35+25=25+35  如有35+25=20+40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

  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交流。

  等式反映的规律: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小组交流,出示课件)

  师:通常用a+b= b+a表示加法交换律。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呢?用字母表示和用文字语言表示加法交换律,哪一种更简单明了呢?

  3、小结:用图形,字母、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都能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习惯上用小写字母表示:a+b= b+a

  四、在练习应用中巩固规律。

  1、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28+56            79+0          52+69         

  69+52            56+25         0+79

  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00+600=600+              35+65=65+  

  78+43=     +78            a+12=12+   

  3、先计算,再填表。(课件出示)

  问题:观察一下,表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4、课本练习五第二题。

  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怎样获得的?

  【评析:运算定律是进行计算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根据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节约课是学生学习运算定律的开始,因此,容量不宜过大,要关注学生理解、掌握运算定律的过程。

  1、展现生活背景,体验加法交换律。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展现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亲自体验,能帮助学生理解。因此,一开始就展示李叔叔旅行的生活情景,对过实际计算解决问题,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合理运用所学运算定律。

  2、在教学过程中主运建构,实现认识上的起色。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加法运算定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重点是帮助学生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展现了生活背景,还让学生枚举加法交换律的例子,并进行验证,进而让学生用喜欢的符号、字母表述加法交换律。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对敌训斥运动建构,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教材真正变成学生的“学材”。

  本节教材中,设计了李叔叔旅行的生活情境,以此为主线贯穿加法运算定律的始终。要懂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习使用也方便,所以没有重新设计情境。课本练习题有三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且层次、容量适中。只要每一层次的练习到位,就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学pU ���A��}���》的要求,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照顾各层次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出诊断和反思,这对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分层次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分层次教学也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大的工作,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探讨与改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 1997.2冯跃峰;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张丽晨 主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