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唱好歌

【作者】 付碧桃

【机构】 贵州省玉屏县中等职业学校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从“研究的过程”;“研究的体会”;“研究的收获”;“研究的成果”四个方面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唱好歌”进行浅议。
【关键词】 过程;体会;收获;成果
【正文】

  新时代的中职学生不仅仅会唱歌,而且要唱好歌,唱出对歌曲的感受。把歌唱好,是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来自心灵深处的,自觉自信的表现,包括对各种力度、速度、节奏(长短)、旋律、装饰音、句法、风格的处理等。但这几天的课中,上课教师普遍缺乏音乐表现上的细腻的处理,较多的是概括性的长、短、强、弱、快、慢的处理。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唱好歌曲这个问题。

  一、研究的过程

  中职学生正值花样年华,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喜欢唱歌。每次上课之前我都给学生们播放一首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歌曲。比如:刘斌的《当兵的人》、宋祖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汤灿的《祝福祖国》等等。孩子们开始都不爱听,因为他们都喜欢通俗歌曲,认为我播放的歌曲太老套、太落后。但随着时闻的推移,不同的歌唱家不同的演唱风格,不断吸引学生,尤其是阎维文的《母亲》、王宏伟的《儿行千

  里》刘和刚的《父亲》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们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这些歌曲,有盼甚至高声也致力模仿,扯着嗓子喊叫,乃至常常唱得面红耳赤,喉咙嘶哑,声带充血,这样正处在变声期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声带的正常发育。根据学生们的这种情况;笔者制定了一系列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计划:

  (一)、要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

  人的身体就是歌唱的“乐器”,良好的歌唱姿势能使各发声器官发挥积极作用,能发出优美、自如的歌声。可是有些学生平时对演唱姿势不太注意和讲究,他们认为,只要唱得好,姿势不要紧,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平时不注意;就会养成不良习惯,如头低下来眼睛看地下的,或朝天看的,头东摇西摇的,耸肩的,勾背的,弯腰的,腹部往外挺的,手不自然的等很多畸形怪象的动作,这些动作都是违

  反演唱的生理运动规律的。坏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纠正,所以我在教学时就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在平时演唱时经常提醒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用错误与正确姿势进行示范比较,使学生了解怎样是对的,怎样将错误改正过来,使学生漫慢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这对歌唱是很重要的。

  (二)、要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没有气息就不能发声,没有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就唱不好歌,所以我平时在发声练习和歌唱时要求学生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我经常给学生练以下几种呼吸方法:

  ①缓吸缓呼:

  我要求学生在练声的同时要双手叉腰,感觉吸气和气息控制的状态。练习时,一出现错误方法,就及时的给予纠正。经常叫学生上讲台来作示范,通过对比,有利于正确掌握吸气方法。

  ②急吸缓呼

  急吸时象突然遇到一位熟人惊奇地发出“啊”字倒抽一口气的感觉,打开喉咙,控制瞬阀后慢慢地有控制均匀地呼出。

  ③急吸急呼

  急吸时与前面一样,急呼时像吹灯一样的感觉,有力的吹,或模仿激烈运动后的呼吸感觉。

  ()、要正确掌握发声及共鸣方法

  要想使学生掌握发声方法,就必须先讲解发声的原理,发声的主要器官是喉头和声带。

  第一,运用机械性的张大口练习,先口象打哈欠感觉打开然后上口盖向上顶天的感觉,下巴部分向下着地感觉上下积极打开,因为从未练过声的学生口盏是提不起来的,我采取这种方法,使学生逐渐自然的打开很有效果。

  第二,结合呼吸用几个母音来单独和过渡来练习音乐先从l8度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或三度至五度小跳练习。从易到难逐渐提高。

  第三,先从练中声区开始,耐心反复的练,使中声区的声音能强、能弱,能渐强渐弱,获得自然丰满的口腔共鸣效果。接着练高声区和低声区,高声区要有适量的假声与适量的真声相混,在深呼吸的情况下,由加强呼吸的压力,同时提起软腭,打开鼻咽腔,从而产生头腔共鸣、获得混合共鸣的高音。唱低音时要有适量的真声也要想到假声的高位置。在唱歌中只有正确的掌握和自如地灵活运用混合共鸣腔体和发声器官,就能使声音美化,更优美,更丰满,更动听。

  ()、要培养中职学生确的咬字吐字的习惯

  歌唱,是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的咬字吐字是使歌声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的歌唱教学,以掌握语言的规律人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吐字咬字习惯。在学习一首新歌时,首先要让学生把曲谱视唱熟,然后把歌词有表情的念几次,先比自然说话时稍为夸张,声调稍提高的朗读,再带有气息控制和打开喉胧的念一次,然后将朗诵过程中念的不正确的字,单独拿出来进行范读与跟读,一些长音延长的字要将—个字分成字头、字腹、字尾、放慢速度的念,要求学生要咬准字头延长字腹(口形、舌位仍稳定不变)收清字尾。通过朗读歌词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使他们的发声器官有崮如,正确的运动,体会歌词语气,语调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旋律填词,辨别歌词中的逻辑重音与旋律重音的关系,把握好歌词与歌曲旋律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完美地把歌曲唱的好,才能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来感动人。

  二、研究的体会:

  歌唱是中职学生乐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课外活动重要形式之一。她是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的一门学科。通过歌唱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正确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歌曲处理、形体动作等,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只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唱起歌来就会自如、完美的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才能达到“字正腔圆,声

  情并茂”,通过歌唱教学来激发学生的美感和兴趣,提高他们的表现力和鉴赏力。

  l、方法运用得当,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所以要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歌曲的能力,歌唱艺术是人声与语言文字桶结合的艺术。我们唱好歌曲,不能只讲声音,不讲感情,也不能只讲感情,不讲声音。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怎样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词典作者;歌曲的时代背景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进行适当的处理。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境界。

  当每学一首新歌时,我首先让学生对歌曲的内容、风格、速度、力度、表情术语、节奏、节拍、旋律线的起伏以及调式调性,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对歌曲的分析和处理来增强演唱者的形象思维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才能把歌唱得更好。如学唱内蒙民歌《嗄达梅林》时对它进行这样的分析,它是一首内蒙人民为了怀念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而写的歌曲,五声羽调式、单乐段四旬体的曲式结构,节奏较宽广,抒展,节拍44,旋律线起伏较大,具有鲜明的内蒙民歌风格,速度较慢,用深情怀念地感情来唱,力度mp-f-mf-mp四句逐渐的过渡,只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巧妙的处理,才能达到预定的演唱效果,只有上课多让学生自己参与分析歌曲,使学生懂得想唱好一酋歌,除了字正腔圆外,还要对作品作出认真的处理,唱起歌来才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处理歌曲能力。

  2、中职学生是善于表达内心情感世界的时期,只有掌握学生的心想、生理特征,考能把握好这个时期。所以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形体动作的训练:我们唱歌首先是以美妙的歇声来感动人,但是唱一首歌,从头到尾站着一动不动,就会太死板,适当的形体动作辅助是非常必要的。

  形体动作与歌声一样,都是出于内心,“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在放声歌唱时,恰当的形体动作和脸部表情来辅助一下歌声所不能表达的一些情感是必要的,所以平时在学生练声或歌唱时,要培养学生做一些与歌词内容相符合的脸部裘情和手、眼、身等一些身段基本功的练习,来更好地为表达歌曲内容与思想感情服务,使听众和观众不仅用耳朵欣赏歌声,同时还要用眼睛欣赏歌唱者的表演,因此演唱者应该以最美的姿态出现在听众面前,使听众即在歌声中,又在歌唱者的表演中受到艺术感染。

  三、研究的收获

  ()、本人的收获:通过这次实践探索,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把自己对事业的这份执着和对歌唱的热爱化作知识传递给了学生,同时也丰富了我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收获:

  l、通过歌唱教学,学生可以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2、通过歌唱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声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独立歌唱能力。

  3、通过歌唱教学,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鉴赏能力。

  四、研究的成果:

  l、根据笔者教学经验以及和学生的共同实践,总结出一套歌唱口诀,学生能很快人眼、人耳、人心,见效快,掌握牢。口诀是:头要正,胸要挺。手垂下,脚分开。眼平视,有表情。耳听琴,字唱清。口上张,下巴松。深呼吸,声贯顶。点要聚,避白声。体内紧,体外松。牙关开,日内空。声贯通,有共鸣。音量轻,有头声。这样生动有趣的用语,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我现在正在运用这套教学口诀,使它不断丰富、完善。

  2、经过科学正确的训练学生的唱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爱唱歌了。会唱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