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结构

【作者】 岑龙仙

【机构】 贵州省独山县上司镇甲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为了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想方设法触及学生情感领域,创设多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让学生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一个场合,一种气氛的环境。教师有效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从“我学会了”变为“我会学了”。

  1、造成悬念,能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情绪,促进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方法后,我接着又问:“如果不用圆规,有没有办法画圆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讨论,他们终于发现了可以用“绳子画圆”、“木条画圆”的操作方法。

  2、把教材内容编写成数学故事,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有一天,妈妈买了一块煎饼,对孩子说:“我分给姐姐1/4块饼,分给妹妹2/8块饼……”妈妈的话还没说完,姐姐就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帮帮忙,“到底妈妈分得公平不公平?”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姐妹分得的分量是不是一样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该怎么比较呢?”……此情此境,学生心理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创造的火花便由此迸发了!通过故事引入,新颖、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3、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为学生创设各抒己见、驰骋想象、大胆提问的交往合作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情境就会异常高涨。教师的角色逐步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从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步变为自主的学习者、知识的探究者。如教学完“有余数的除法”例题后,我出示两道错题“38÷5=”学生讨论。大部分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为什么商6不行,商8也不行?学生进一步强化了怎样确定余数除法的商的认识。

  二、优化操作活动

  数学知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的“操作”不仅是简单的“动手”,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形式,包括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动眼观察等外部操作活动。优化操作活动,应掌握以下标准。

  1、操作的前提。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操作活动的实效,但并非学生操作越多越好。要充分发挥操作在认知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就要把握好操作的契机。特别是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学生又缺少感性经验的时侯,更要注意通过操作,给学生建立表象,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对抽象的概念、法则的理解。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要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用凑十的方法来解简单应用题,也可以通过操作来分析数量关系。动手操作辅助教学活动,低、中、高年级都可以进行,能大大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配合活动容易使概念掌握得更牢固。

  2、操作的过程。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表象是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在学生通过有效操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离开实物活动的情境回想操作过程,建立深厚的情境表象。如低年级学习“有余数除法”,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学具操作。先让学生各自拿出8根小棒,要求每4根分成一堆,接着要求学生拿出9根小棒,每4根分成一堆,前后比较自然凸显出剩下的1根就是余数,列式:9÷4=2(堆)……1(根)。接着让学生拿出10根,每41堆,剩下的2根就是余数。依此类推,得出如下算式:

  8÷4=2  11÷4=2……3 9÷4=2 …… 1

  12÷4=3 10÷4=2 …… 2 13÷4=3 …… 1

  然后让学生观察上述式子的余数与除数大小变化,通过比较,学生就会自己总结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并从这个过程中悟出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课堂学习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3、操作的目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学生操作活动进行后,教师必须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最后把思维过程比较完整地叙述出来,做到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

  总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予鼓励性评价,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变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要我学”逐步转向“我要学”,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