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作者】 吴巍巍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动态生成”观是华师大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动态生成”观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1)以生命学说理论为基础。即认为学生是其生命活动的构成部分;教学过程必须在动态中生成,必须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命主体地位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2)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学生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在动态中发展。(3)以“动态生成”的要求作为教学调控的依据。即强调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因数,结合教学设计,紧紧抓住“生成因素”,灵活地调控和开展教学活动。
用“动态生成”观指导数学教学,关键的问题是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并且要在营造优质“动态”上下功夫。怎样促使教学“动态”优化,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生成”?本文拟着重谈一谈笔者在这方面的施教策略与体会。
一、动态生成:需要精心预设
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定“教学预设”的重要。新课程,对教学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可以说没有好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的课“亮点”闪烁,除了他们驾驭课堂娴熟之外,预设得完美也是直接的因素。为此,我们在课前备课时应尽量做到:
备课应备“可能”。在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的四大备课要素中,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方法选择、媒体使用是可以预设的,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时代精神和学生心理,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让学生应成为教学活动主体。这也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预设应对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备课应备 “轮廓”。过去,我们备课过多考虑教师是怎么教的,备教师的过渡语言、课堂提问、启发引导以及练习设计等。课堂的环节一环紧扣一节,显得非常严密。而实施新课程,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 “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只要备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备课要备活动“空间”。40分钟是一节课的常数,而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问题应在考虑之列。在备课时,应更多地考虑课堂实际情况,留有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从思路上整体把握,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克服程式化设计,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动态生成:需要智慧对话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和交流,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师智慧的对话不仅使学生动态生成了知识,也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实现学习的价值。
记得张齐华老师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发生了两种不同的争论。有的同学则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他们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这时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反驳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只要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右边就是轴对称图形了。听到学生的不同观点,这位老师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想跟你我握握手,握手不是意味着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因为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自主性的大力褒扬,更在真诚地呼唤课堂上有更多的声音。在堂课上还听到了很多智慧性的言语,如“你的退让,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原来是这样,我险些曲解了你”……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生成性资源,用一句句真诚而又充满尊重和关怀的激励着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动态的建构着知识,变化着,生长着。
三、动态生成:需要灵活施教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学到哪里该出示何种练习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你已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
“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我原来预设的是让学生用饶、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的圆片后,再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能否用饶、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饶、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提示矛盾,那么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却给一名学生泄露了“天机”:“老师,我只要用尺子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再乘3.14就可以了。”糟了!下面要探索的结论都给他说出来了,怎么办?我审时踱势,临时调整了预定方案。问:“3.14是什么意思?”生:“3.14是圆周率。”教师追问:“圆周率是什么东西?”(其他学生哗然大笑)。这个学生振振有词:“我从书上看到3.14是祖冲之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3.14倍多一些……”这时,另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补充说:“我还知道这个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时我从容不迫地应对:你们俩真厉害,知道了这么多。那么周长大约是它的直径的3.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吗?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验证它,小组可以合作进行验证……
正是教师的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四、动态生成:需要错误资源
新课标提倡尊重孩子的个性,提倡教学个性化。学生在课堂中不同的水平表现,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见解等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但在这些差异中,同样存在着错误信息,课堂应当能让学生真实的暴露出思维的状况。作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错误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探讨纠正,进行正确导向,从而促进全体学生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完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后,出示了这样的一题:右图是用1:500的比例尺画出的图形。你能计算出它的实际面积吗?在学生思索片刻后,我请学生来交流各自的方法。生1说:“老师,我的想法是可以先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计算出这个图形的图上面积,然后根据比例尺扩大500倍就可以得到这个图形的实际面积。”对于生1的想法,大部分人投了赞成票。这时生2站了起来:“我觉得我这样做也没错呀!先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的长和宽,然后再求出它的实际面积。”看着这么多人支持生1,生2显得有些不自信。这时我并没有简单否定谁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来判断这两种方法究竟谁正确?弄清错误的原因。通过同学的讨论、辩解,学生进一步弄清了比例尺的含义,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是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面积单位或其它单位之间简单的倍数关系。利用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更透彻,推动了知识的生成。
五、动态生成:需要耐心倾听
在课堂上教师当认真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老师先出示了一幅含义丰富的主题图,并引导提出数学问题:玩摩天轮的有多少人?生1:“玩摩天轮的有20人:4+4+……”话未说完,就有一只小手举起来,示意有话要说。生2:“我有不同意见!因为还有很多遮住了看不见,所以不只20人的!”这个问题出乎老师的意外,但只犹豫了一下,老师马上追问:“那你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几人呢?”一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如果能看见里面的长条,数出有几个吊篮,那就可以算出有几人了。”师:“对啊。”可是看不见,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把大家都难住了,学生都在苦苦思索。突然一个声音响起:“老师,我知道!”全部的目光马上集中在这个学生的身上。 “这样大的一块(他指的是圆的 )有5个吊篮,那么全部的话有20个。”事实上该生已有了前边“直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空间观念,而老师就是抓住了学生提问的“闪光点”,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了思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发挥的淋漓尽致,叫人佩服。之后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写这20个加数的过程,使其体会到用乘法的迫切要求,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的闪光点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敢于创新的苗头;也是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机遇。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求之不得的良机,捕捉这瞬间的“生成”,并进行正确处理,把它变成课堂的宝贵资源。
六、动态生成:需要升降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六一”到了,同学们为布置教室买了红气球23个,黄气球18个,蓝气球的个数比红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少9个。蓝气球有多少个?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所以大部分学生列式为:23+18=41(个),41-9=32(个)。正当教师要结束这题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先用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求蓝气球比红气球多多少个,列式为:23-9=14(个);再根据它和第二个条件求蓝气球有多少个,列式为:14+18=32(个)。”为了证实自己的方法正确,他还在黑板上画了线段图分析给大家听。“哇,真厉害!太了不起了!”同学们纷纷发出赞叹。受他启发,又有学生想出了另一种解法,即:18-9=9(个),9+23=32(个)。是啊!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教师在课堂上大为赞赏:同学们,你们这种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勇气令我感动,我为你们骄傲、自豪。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其教学重心会下移,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多,出现师生意想不到的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如何用细致人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如何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学生心中的永恒。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正视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加以开发和利用,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危机中也许蕴藏着良机。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只要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我们的数学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an"'>��� ������d 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日常生活作为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把日常见闻当作课外阅读的一部“大书”,将课外与课堂有机结合,在生活中自读,懂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迁移,提高查询信息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使之与“小语文”互利互补、互相推动,如此,阅读教学必将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