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下的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 冯兆梅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中职学生多为没有考上高中的落榜生,知识水平、品德素养、社会经历等都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复杂或低下。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信心缺失等问题。他们坏习惯多,上网的多,混日子的多。关于“政治课兴趣”的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政治课。这一切使得传统上以道德说教、理论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关键词】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承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中职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担负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走向社会,但回视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政治课堂,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使教学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为使自己的政治课堂教学能真正实现生活化,近几年来在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新课导入生活化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导入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可以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入新课,使他们感到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学科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哲学 生活 职业》“奉献与人生”时,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韦唯演唱的一首歌曲《爱的奉献》,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以多媒体出示“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画面,让他们各自谈谈在这次地震之后是以怎样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爱心,社会各界又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和身边的感人事迹。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2、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习惯于将学生的座位排成方方正正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教师的讲台则高高在上,学生不能乱说乱动,这样的学习空间不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被激发,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如在教学《经济 政治 生活》“全面奔小康”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百姓生活变化,我们中职生该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整堂课师生始终置身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活动生活化
政治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因此课堂教学要基于生活,基于生活的案例,基于生活的情境开展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教学“习礼仪,讲文明”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求职者面试的视频,叫几名学生上来模仿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面试的场景。接着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让学生分组表演求职面试礼仪,让学生明确求职面试礼仪的要求,并进一步让他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让学生体验活动,体验生活,内化为行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充其量能把它记住就不错了,此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两者相得益彰,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政治课上的认识。
4、课后探究生活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后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使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教学《多彩的消费》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采访、调查活动:去调查农贸市场、超市、商场哪些商品属于绿色商品?以及消费者购买绿色商品的习惯。采访市民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与他们的消费行为,了解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消费习惯。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在食堂和学校小卖部设立绿色监督岗,有在校园内张贴标语和宣传画,倡导“一纸两面用”“骑自行车上班”,有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废纸回收活动……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职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刘定琴;;浅析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J];考试周刊;2010年10期
[2]胡蕾;;浅谈中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1年15期
[3]杜宪荣;;对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1期
[4]张扬群;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