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金朴

【机构】 贵州省道真县旧城小学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转教育教学的理念,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信、进取的精神。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教材与生活中的素材,有意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转变观念;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正文】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具备创新教育的意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国际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然而,国际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应该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呢?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谈一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点滴体会: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由于各级教育机构教育评价体系的滞后,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念虽然也有了一些改变,但实质可以说还是走的应试教育之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工作千头万绪,最重要的工作可以说就是教育本身的创新,其中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关键。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经讲过,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优良道德品质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一书中讲到:“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改变教学行为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然而,一线的教师群体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这说明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具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的开拓精神。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

  在现实的生活中,多数孩子由于受家庭、社会的溺爱过多,他们的信赖意识比较强,在家靠父母、爷爷、奶奶,再加上外出务工的父母又有很多,孩子所处的环境教育相对较差。在加上传统教育的影响,崇拜老师,致使学生迷信老师的意识较为严重。这些现象,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欲望,更缺乏创造意识与能力。教学中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意识。

  1、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儿女,更不能喜优厌差。要把他们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教学过程中,更要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要多加一个“小灶”,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老师是可亲可敬的形象,老师也是我们倾吐内心的对象。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

  2、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的看法与想法,就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加以鼓励,及时表扬有独到想法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1、及时利用生活的素材,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因为好奇同学们才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样的教与学的环节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培养。如:盖房子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如教学“求平均数”(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时,根据对第一、二单元测试,便即时调整了教学进度的安排,根据班上的测试成绩,提出怎样计算出我们班每一排的人均分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后,说出了他们各自的想法。在我的肯定之后,同学们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法计算出每一排的人均分。就这样,同学们在试算的过程中便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了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还让他们明白了“手拉手”、“一帮一”活动的实际意义。在这样的教育教学中,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想学、乐学、爱学。

  2、合理利用教材,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渴望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材中素材,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并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失时机地给他们搭桥铺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进一步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4页的第八题时,设计了与教材同样的一副“小猴摘桃图”,只是没有写出教材中的提示语。让同学们在观察、交流、讨论,并通过比一比的方式看哪一组发现、提出、解决的问题多。结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竟提出了15道不同的问题,还口头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即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十三个桃。一共有多少过桃?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十三个桃。树下的桃比树上的多几个?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十三个桃。树上的桃比树下的少几个?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一共有多少只猴?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树上的猴比树下的猴少几只?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树下的猴比树上的猴多几只?树下有6只灰猴,3只黑猴。灰猴比黑猴多多少只?树下有6只灰猴,3只黑猴。黑猴比灰猴少多少只?树下有6只灰猴,3只黑猴。树下的灰猴与黑猴一共有多少只?树上有3只灰猴,5只黑猴。黑猴比灰猴多多少只?树上有3只灰猴,5只黑猴。灰猴比黑猴少多少只?树上有3只灰猴,5只黑猴。树上的灰猴与黑猴一共有多少只?摘了13个桃,吃了9个。还剩几个?摘了13个桃,现有4个。吃了几个?吃了9个桃,还有4个。原有几个?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合理利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四、有意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就要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促进自身的思维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创造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时,通过操作与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勇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具体化,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的结果,体验其创新的快乐,进而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多向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因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不能灵活进行迁移的情形。教师就只有进行适时的点拨,启发学生仔细反复思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儿童的创造性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进行培养:

  1、建立目标与意象。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初,就要让参与者了解训练的目的,就要让其最终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行为。

  2、训练基本的技巧。创造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模型倾向于不同的技巧。如鼓励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分析解决问题等等。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或者有一些问题显得幼稚,但这与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来比,还是有潜力可挖。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的示范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27,再用107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被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设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

  3、鼓励学生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如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在精心预设准备的基础上(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让学生充分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小组中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在黑板上进行一一展示。主要有以下六种: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实践证明,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知识的再现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让想象张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想象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神奇的一部分,它与创造性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它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同学们这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图形的一半的一半,原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进一步提出:“能不能猜想出原来的图形的形状呢?”大家在描述的过程中,同学们初步感受到同一张长方形的纸是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进而体会到分数的抽象性。这也为将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5、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在这个环节中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自信与傲慢之间往往是一线之隔,培养儿童的冒险精神更要慎重。

  6、强调掌握与自我竞争。在学习活动中,要展示他们前后的进步,引导他们遇到困难时也要坚持。

  7、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如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同学们在独立思考,解答汇报的过程中,展现出三种不同的方法。

  8、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要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我听了一节有关“100以内的加法”课,感触颇深。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的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

  画面上还有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对于这个题,每个同学都能找到一、两种搭配方案、每个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贡献。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筛选出比较好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精心预设的问题情境中,逐步通过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具备了创造的意识,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要伴随于整个教育教学之中,其培养途径又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心理学》 张厚粲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2

  [3]《现代教师》2009年第5期“小学图文对话式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4]《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王丽杰 关文

信著 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