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游戏初探

【作者】 李晓维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鲍村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可是,长期以来,朗读一直被限定在“清晰响亮”和“有感情”的藩篱中,成为没有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教学专业特征的、具有非常广泛适用性的一种手段。而且,对它的认识,也始终在“清晰响亮”和“有感情”上兜圈子,研究也好,教学也罢,都只滞留于此,在心理感悟式的认知层面上率性地“跳舞”,带有很强的自然主义色彩。所以,张颂教授称其为认识的“幼年化”。

  游戏,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在这里,我们将它单独列示,就是为了暴露游戏朗读的荒唐不经。朗读的游戏论形成于这样一些心理基础:既然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也就没有了深入探究的必要;它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深入探究困难很大,也没有应景的“短、平、快”效果,如果在朗读的形式上“翻新”,搞一搞朗读游戏,也不失是一条捷径。

  朗读的游戏论是在“满堂灌”转型于“满堂读”的语境中产生的,时间大体在21世纪初。“满堂读”的典型表现是,一堂课内,自始至终,各种形式的朗读轮番“轰炸”,没有内化(理解、感受和思想感情运动)上的指导,也没有外化(朗读表达)上的指导,而读的形式却花样翻新,丰富多彩,齐读单读,男读女读;试读赛读,机读师读;分角色读、交叉重读等不一而足,大有只怕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之气概。

  这种“朗读”是典型的“原地”读。只在朗读的形式上做文章,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在同一认知层面上兜圈子,缺少思维认知的梯度和朗读的层次;教法单调,缺乏指导。如果说有朗读指导,那也不过是走过场,作不着边际的纯技巧说教。“满堂读”有朗读的形式而无朗读的质量,是一种无效的朗读。不过,这还是能够容忍的,毕竟“闻道有先后,业术有专攻”嘛。最不能容忍的是纯粹的朗读游戏:

  赖氏朗读法之一:错误停读法

  这种朗读法对学生朗读水平要求虽高,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成学生在课外进行朗读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开头群体齐读,个体在朗读过程中出现错读、重读、多读、倒读、停读时,即刻停止,变朗读为听读。如此,越到后面,声音越稀,能把文章读到底者往往寥寥无几。对最后的胜利者,全班自觉鼓掌给予褒扬。如未读完全班已停止,则群体齐读的程序重新启动,循环往复,直至结束。为防止不自觉者或不知错者,同桌两人互相监督,以恰当的方式提示。这种朗读法要求学生课前必须扫清文字障碍,自读多遍,方保尽量不失。要求虽高,但通过长期训练,学生朗读水平必然大进!

  赖氏朗读法之二:错误接龙法

  错误接龙,也叫错误接读。先由一生朗读,当出现停读法中六种情况之一时,该生坐下,由下一位学生接着读,如此循环,直至结束。接龙的队伍可以是一排,也可以是教室的对角线或教师指定。这种朗读法趣味性高,比较性强,面向群体,涉及面广,在朗读教学中经常采用,必能激起热情,有所广益!

  赖氏朗读法之三:错位轮读法

  这种朗读法借鉴音乐中的分声部唱法而形成。具体做法是:以班级两大片或四大组为朗读单位,每组以N字之差,依次朗读,最后合一(N是指根据文本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等差字数,也可以是一句话)。这种读法不仅能有效地训练语感,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使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该法最初的训练宜从诗歌开始。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每组依次从“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开始,读来节奏明快,错落有致,至尾局“再回延安看母亲”,各组依次等待,最后合读。这样的训练到一定阶段,出于学生之口的文章将会成为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可谓一种趣味性极强的娱乐朗读法。

  赖氏朗读法之四:极限朗读法

  极限朗读,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朗读完毕课文。有极限朗读和极限默读之分,前者练口才,重语感培养;后者练速度,重了解大意。快字当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课堂的阶段性目标,从而为精讲精练、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赢得宝贵的时间。它是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全员参与而又各具特色。可能是七嘴八舌,也可能乱成一团,但正因为这快中之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紧迫感与竞争意识,活跃了个体朗读思维,这样的以乱取胜应是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赖氏朗读法之五:快写慢读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住25%,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而采用眼、耳、手并用记忆法,可使记忆达到70%以上。字词教学少不了齐读巩固。一方面我要求学生放慢读速,与手配合;另一方面,我要求学生快速书写,跟上读速。两方面同时进行,触觉、视觉、听觉三种感官齐动,不但避免单调,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而且跟其他朗读法配合,在朗读教学中形成了快、中、慢交叉进行的立体型朗读格局。

  赖氏朗读法之六:男女对读法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总有一种朦胧的好感与向往,总想在异性前面表现自我,以期引起注意。男女对读法正是基于这种生理特点而设计。在呈偶数段的精短文章尤其是韵律节奏感强的诗歌教学中,采用此法,是再恰当不过了。

  赖氏朗读法之八:重新启动法

  在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或散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可以采用重新启动法。具体操作是学生在朗读全文的过程中出现该停读的六种情况,学生即刻停止并重新启动阅读程序,从头开始再读,如此周而复始。当然这种方法比较费时,适宜在早读时对学生进行训练。

  赖氏朗读法之九,群音伴读法

  传统的读法基本上是个人读和集体读两种方法结合,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喜好的“极端”情愫。有时为了检查学生在家读书效果,可以叫两位同学同时起来读,比较高效地完成对学生的朗读作业检查。由此生发开来,可以四人读,六人读,甚至八人或十人读……故名群音伴读法。

  “赖氏朗读法”共有十条,是一位优秀教师发明的。笔者引用了八条,另外两条,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含游戏性质,故未曾引用。

  课堂学习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围着“朗读”的形式不断地翻新着形式的花样,这样训练只具有“熟能生巧”的作用,而不会具有“出于学生之口的文章将如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乐曲”的成效,纯粹“是一种趣味性极强的娱乐”游戏。(《小学语文》2009年第10期)朗读游戏的出现,反映了当前教师对朗读学理论认识的奇缺,同时,也向社会和语文界传达了教师对朗读学理论学习之必要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