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薛创信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狮洞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以及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正文】
荷兰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明或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善于创新意识的启发者的培育者。
一、培养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时机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诱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源泉,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的生动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求圆柱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铁块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用切割的方法把铁块切成圆柱体,再求体积,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铁块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用一个圆柱体容器盛一些水,将铁块头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铁块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没有安全与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创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造。因此,教学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热爱和尊重每个学生,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多向互动的,老师经常用商量的口气对学生说:“你觉得老师想得对不对?”“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这样,既体现了师生间友好的互动关系,又培养了学生从小就不唯书、不盲从,敢于质疑的良好品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消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这时他们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面带笑容,充分相信学生,多用鼓励和表扬,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营造文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把要教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呈现出来,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喜闻乐见的亲切的生活问题情境。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学生对年月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问一问学生的生日,听一听学生对年月日的了解,议一议学生的认识是不上正确,这样和学生生活很密切的问题,让数学更多地联系了生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对本来枯燥的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诱发学生主导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质疑问难”这个教学环节。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学生对质疑问难存在两种障碍,一是有畏难情绪,二是教师设计问题不太到位。好的教师不是单纯教书,而是唤醒学生,激励和鼓舞学生。教师对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给予热情鼓励,比如让学生“大胆谈谈自己的见解”,“说错了也没关系”。讲历史上名人质疑问难的故事,比如爱因斯坦从小就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挑战,允许学生在任何时候提出问题,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如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质疑,从教学的重难点处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诱发他们奇思妙想,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比与除法的关系”时,一些学生提出:“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为什么体育比赛时可以是4:0”等等。有一位同学针对最后一个问题提出了颇为新颖的见解,他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在比中,比的后项不能为0;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中的4:0,一个队进了2个球,另一个队一个球也没有进,这是表示进的球的个数比,比号后面的数可以是0,表示一个也没有,所以它们意义不同。”教师对学生这个“新”和“异”,应给予热情鼓励。
五、培养创新意识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如,在计算(18×101—18)时,多数学生按法则计算,而有两位学生活用乘法分配律,得出两种算法:(1)18X(100+1)—18(2)18X(101-1)。教师当即充满激情地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其实科学家与常人不同,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爱创新。这两位同学不也像科学家一样勇于探索而找出了简捷的新方法么,让我们就用他的名字去给新方法命名吧!”简短的评述,对这两位学生影响深远,为他们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神秘。叶圣陶先生说过:“人人既是创造之才,时时既是创造之机,处处既是创造之地。”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的学习,主动的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荷兰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明或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善于创新意识的启发者的培育者。
一、培养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时机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诱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源泉,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的生动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求圆柱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铁块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用切割的方法把铁块切成圆柱体,再求体积,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铁块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用一个圆柱体容器盛一些水,将铁块头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铁块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没有安全与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创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造。因此,教学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热爱和尊重每个学生,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多向互动的,老师经常用商量的口气对学生说:“你觉得老师想得对不对?”“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这样,既体现了师生间友好的互动关系,又培养了学生从小就不唯书、不盲从,敢于质疑的良好品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消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这时他们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面带笑容,充分相信学生,多用鼓励和表扬,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营造文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把要教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呈现出来,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喜闻乐见的亲切的生活问题情境。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学生对年月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问一问学生的生日,听一听学生对年月日的了解,议一议学生的认识是不上正确,这样和学生生活很密切的问题,让数学更多地联系了生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对本来枯燥的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诱发学生主导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质疑问难”这个教学环节。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学生对质疑问难存在两种障碍,一是有畏难情绪,二是教师设计问题不太到位。好的教师不是单纯教书,而是唤醒学生,激励和鼓舞学生。教师对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给予热情鼓励,比如让学生“大胆谈谈自己的见解”,“说错了也没关系”。讲历史上名人质疑问难的故事,比如爱因斯坦从小就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挑战,允许学生在任何时候提出问题,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如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质疑,从教学的重难点处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诱发他们奇思妙想,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比与除法的关系”时,一些学生提出:“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为什么体育比赛时可以是4:0”等等。有一位同学针对最后一个问题提出了颇为新颖的见解,他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在比中,比的后项不能为0;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中的4:0,一个队进了2个球,另一个队一个球也没有进,这是表示进的球的个数比,比号后面的数可以是0,表示一个也没有,所以它们意义不同。”教师对学生这个“新”和“异”,应给予热情鼓励。
五、培养创新意识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如,在计算(18×101—18)时,多数学生按法则计算,而有两位学生活用乘法分配律,得出两种算法:(1)18X(100+1)—18(2)18X(101-1)。教师当即充满激情地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其实科学家与常人不同,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爱创新。这两位同学不也像科学家一样勇于探索而找出了简捷的新方法么,让我们就用他的名字去给新方法命名吧!”简短的评述,对这两位学生影响深远,为他们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神秘。叶圣陶先生说过:“人人既是创造之才,时时既是创造之机,处处既是创造之地。”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的学习,主动的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