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双赢整合

【作者】 许黎黎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将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就营造环境,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开拓渠道两大方面,距离是呢广东课例进行论述,理论联系实际,层次清楚,颇具说服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整合
【正文】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可以为语文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片广阔的蓝天,放飞学生自主学习的翅膀。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能整合出一片新天地,是一项双赢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下面我就自己的一点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足不出户、轻点鼠标便可尽情挑选所需语文资料,学习就如同登上了一艘时空飞船,变得绚丽多彩。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使课文有磁石的神效,必须先使他们产生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八》,这里面是由四个神话故事和四个现代科学技术的词语组成的。神话故事年代久远但又是学生喜欢的,现代科学技术就在当代,但又是小学生陌生的,如何调动起他们的学生兴趣?激发起他们探索祖国文化瑰宝——成神话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航天知识的兴趣呢?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网络上我找到了这个情感的突破口。课前我布置了孩子们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网上冲浪,利用宽带网络检索相关信息,网上漫游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在班级的QQ群上交流。由于学生访问的网站各不相同,查询到的信息也就不一定相同:有的是直观的神话动画片,有的是专门的航天网页,有的是连续剧的视频等等。师生一边查询,一边通过“聊天室”热烈地交流这些丰富的资源。?学生乘着信息技术的翅膀,在网上尽情遨游,采撷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的孩子找到了嫦娥为民着想,吃药奔月成仙的故事。有的找到了人间的后羿苦苦相追,月中的嫦娥深情凝望的传说,有的找到了……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通过网络丰富资源,这些故事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孩子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他们不但了解了这些神话的由来,在网上更体味着嫦娥和后羿离别情深,感受着精卫不懈和执着,自豪着现代神州7号的飞天壮举……
  有了这丰富的网上体验,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共同借助音乐和画面恰到好处的烘托点缀,一起穿越时空隧道,畅游文本。课堂变得多维、立体,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促使学生披文入情,教学也就在这浓浓的情趣中水到渠成了。
  正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了美,感受了美,更加深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对未来科技生活的憧憬。只要找准了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和多媒体的快捷优势,就能营造环境,激发兴趣,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美的启迪,拨动学生的情弦,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通过BBS、聊天软件等资源,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授予打开宝藏的金钥匙——教给方法,拓展渠道
  (一)合理运用信息资源,丰富知识储备
  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和疑点,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存在重心环节。孩子知识积累不足、阅历浅,所以童心看世界,阅读视野与文本视野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重心环节中,他们的储备往往不够,但信息资源以它独特的优势,能立竿见影地为学生排疑解难,从而使其茅塞顿开。
  如李白的一首《赠汪伦》,只用了二十八个字,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写出了朋友间的情深意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但要入意境、悟诗情、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那份依依惜别之情,仅凭文本提供的信息远远不够。孩子必须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鉴赏诗句,与诗人对话,才能读出朋友间的情真意切。所以课前我要求孩子上网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交流。同时我自己也上网络下载了这个故事的动画,这样,学生领悟诗情就深刻多了。
  一些课文涉及到的知识点只是一笔带过,信息量少,满足不了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利用信息技术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时,二年级的孩子都是在2002年出生了,所以他们对北京为申办奥运会所付出的诸多努力并不熟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当年萨马兰奇老人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国的一幕,感受了国人的自豪;通过出示电子版鸟巢、水立方……全景平面图和观看各个竞技场地建设的截图, 让孩子们了解了北京为申办奥运会做出的种种努力。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摘金夺银的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篇章还等待他们来续写。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 我们为什么能成功? 作为中国人,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为祖国做些什么?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就是广阔的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 为孩子提供了感性认识, 便于理解, 突破了难点, 感悟也能水到渠成。 
  合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让学生检索到所需知识,丰富阅读的知识储备,缩小与文本的差异,找到解读文本的金钥匙。
  (二)渔,拓展渠道
  教学有方法,但无定法,只要得法。在多媒体课件《丰碑》中,为了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主性。我设计“长征纪念馆”、“小小解说员”、“为英雄塑像”、和“历史的丰碑”四大版块,并在BBS和班级博客上贴出英雄榜,欢迎孩子们来下贴。正是借助博客等开放性的交流平台,教给方法,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形成全新的教学方式。
  我们分为四个小组来进行资料收集与管理。“长征纪念馆”版块用来收集关于文章的背景资料,孩子们可以在此版块引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内容有长征过雪山草地视频、有长征简介、有长征中的小故事。“小小解说员”版块中开放给学生个性管理,提出如果你是纪念馆的解说员,你会怎样向参观者介绍丰碑?可以以跟贴的方式来竞选“最佳解说员”。“为英雄塑像”版块欢迎孩子们上传英雄画像,拓展延伸文章思想,“历史的丰碑”版块,让学生理解丰碑的同时,并由此拓展、联想,继续收集历史上这样的人和事,旁征博引,扩大阅读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又教给孩子利用信息网络,创设学生研究探讨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更好地管理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拓展了学习的渠道,丰富了感悟体验,提高了语文素养。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变得更精彩,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011年
  [2]刘显国 《教法选择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