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利用教材蕴含的审美元素,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

【作者】 闫向泽

【机构】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大坝乡文化小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学校、家庭注重培养学生在审美阶段的能力。而对于刚刚接触事物为数不多的小学生,审美认识上以及自我认知的能力都有一定障碍。基于小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之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恰好是一个锲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加强小学生在审美教育上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案例探究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涉及的案例基本都在突出了重视审美教育在学生课程中的比重,增加了的审美能力,不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延伸到课本外寻求一种全新的审美教育,这是在小学开设的课程中增加的审美内容不断渗透到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去。利用课程中的课文潜移默化的为学生增加审美意识。
  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反映了美的形象,美的情趣等,蕴涵着大量美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1、汉字之美。汉字有篆、隶、楷、行、草书之分,但无论何种书体都讲究格式得体,布局适宜,用印端正,蔬密相间,气脉贯通,格调一致,给人以统一感和整体感。由简单的点、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汉字,到了书法家的笔下,便如绘画一般,具有了清秀俊雅,或豪放洒脱,或工整端庄的神采美。书法家在静态字幅上,表现了一种副有生气的神态,这种神态好像能动起来、活起来,激发欣赏者产生各种联想,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整幅贯通、活力盎然的气势。如:颜真卿的端庄肃穆、大气磅礴;柳公权的挺拔俊健、正气凛然;欧阳询的风驰电激、振举若神。在小学,字体虽然未体现汉字的异彩纷呈,但教师的板书,田字格中的汉字,写字课上的书写,都应体现文字的书写美,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具有风韵的文字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充满智力挑战、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有益于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及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欣赏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美,更能充分地利用没,这不正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办法吗?
  2、自然之美。自然之美它所蕴含的美好和视觉的冲击力,是孩子们幻想的天堂,因为自然之美,学生的思维就更为广阔,想象力更为深刻。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美的元素,就是一种人工修饰改造的大自然的美。如《桂林山水》中那水平如静的绿水、绵延不断的奇山、山青水秀的山川之美。《海上日出》中那象征生命的壮美,望着那橙红色的天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燕子》所展示的那种活力之美,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那是丰富多样,与众不同。让人不得不沉迷于那飞向天空的自由,所具有的飞翔之美。《长城》大自然中人工力量的建造成为自然界中无法复制的雄伟,这曲折蜿蜒气势恢宏。《趵突泉》那是自然所给予的力量源泉,永不停息的喷涌,它所展示的那是自然界的力量之美。
  3、社会之美。社会之美包括社会生活进步的思想之美、人性之美、精神之美。如《山间又响马铃声》中的农村生活朴素之美,那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听到单纯纯粹的声音,不含有任何嘈杂。《古井》中渗透出的淳朴高山之美,那是时代的烙印,古朴而富有诗意之美。《挑山工》所展示的哲学之美,那是思考的想象和脚踏实地的美好,《黄继光》体现出的人性光辉闪耀着英雄的气概,这是精神之美,是值得每个人所学习的榜样,这是对英雄之美的崇拜和敬仰。了解那英雄的故事,成为和平的守卫者。《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主人公的故事产生的悲悯之情,净化人们的心灵,这是给予的人性之美,传达的是成长的精神之美,是需要浇灌和扶植的,辨别善恶是非,加深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更为深层次的美的感悟。
  4、艺术之美。艺术之美是审美阶段最为高级的审美的锻炼,在通过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课程较为多的艺术之美的课文,通过文字的形式描述艺术所具有的美,如《翠鸟》那是通过形象的美好展现给同学们静态下翠鸟的描写,如一幅画静静等待着学生们的观赏;《观潮》不仅仅是事物所给予的平淡,而是那如画的场景,感觉到的一瞬间的艺术呈现的美好;《繁星》这就需要细细品味那文字背后所展现的形式之美,具有动感却不乏失去静态的情趣,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这如画的艺术之美。
  二、 美无处不在需要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形成了教学案例,这些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案例不仅仅是潜移默化的把审美情趣、审美韵味、审美能力灌输给学生们,提高学生在课文当中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这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深入浅出,讲授相关的审美事物,通过这些事物集中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更是让美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美的事物,审美的意识就会增加,审美的能力就会得到拓展,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利用课程安排学生写日记,观察日常生活的美好元素,增加对美的感悟,这是在小学阶段树立对审美能力的增加,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课本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外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时,注意观察环境,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鉴别,提高自身在社会中对事物美的享受。美是无处不在的,这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随影所行的汽车、外观设计流线的美感,形形色色的高楼建筑、户外运动时的山水之境、都在生活中得以体现的淋漓尽致,用眼睛记录下来,用手中的摄影机拍摄下来,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是对审美的记录,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发现美的事物记录,让自身完善对美的评价,无处不在的美通过发现美的眼睛记录下来是审美教育中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和锻炼的。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案例主要体现在课本教材的讲解中,涉及的课文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中增加了对美好事物的讲解,更是蕴含其中的审美意识灌输给学生们,讲解课文时是画面的讲解,是想象的讲解,学生不仅提高了审美意识,而且对审美能力都会有自身的见解,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涉及的审美教育案例,势必会影响学生在审美领域的感受。
  参考资料:
  [1]《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陈春,正阳小学;
  [2]《中国美学史》,张法,四川人民出版社;
  [3]《谈美》, 弗兰西斯.培根,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