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作者】 杨 英
【机构】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第三小学
【摘要】新的教学趋势,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学生培养成能表达,善思维,乐于参与,活泼、健康的一代新人。【关键词】 传授知识;主体性;学习主人;改变观念;表达空间;想论敢说
【正文】
说是思维的外显,它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概念形成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因此,训练说是数学课发展学生智力、培养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和许多教师一样,生怕学生在课堂“说”起来难以控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索性来一个“一言堂”,剥夺了学生发言的机会。显然,这种教学机会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怎样让学生“说”起来呢?
一、说猜想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波利亚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了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了。”如我在教学“认识大约几时”时是这样教学的,结合课件创设情景。画面1:电影院门口《三毛遇险记》的海报场景。话外音:星期天晚上7点整,电影院播放《三毛遇险记》。小强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了。画面2:小强在家的情景,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6时56分。我问:“……小强看了看时间,你们猜一猜,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学生说:“妈妈快点儿,电影就要开始了”;还有学生说:“妈妈快点儿,快到7点了。”……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小强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7时03分)“再猜一猜,小强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有学生说“都过7点了,我们迟到了。”等等。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快到7时”和“刚过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
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猜想,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贴近生活的画面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思路
应用题教学中说的训练,其实就是训练学生用流利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这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也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的教学密度。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光明制鞋厂五月份实际生产27500双鞋,比原计划多生产了2500双,增产了百分之几?”时,就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反复叙述解题思路,说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在课堂上学生你一句,我一言,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三、说过程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让同学分组拿出课前已准备好的“剪刀、一个平行四边形,几组梯形和三角形(有完全一样和几个不一样的)”,让学生自己去剪一剪,拼一拼,看怎么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跟同桌说推导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同时掌握了转化、迁移的数学思维和方法。
四、说算理
算理的抽象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尽量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明确算理,同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算理,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如“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道题的算理,这样把学生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对性质、概念、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五、说操作
操作能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小学生依据操作活动,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操作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思维的动态反映。说操作,不仅可以训练“说”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说”,完全具体形象思维至抽象思维的过渡,促进操作的内化,强化操作引起的思维。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师生共同操作,10根小棒2根2根地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3根3根地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4根4根地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5根5根地分,结果又怎样?每次分完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如第二次操作,学生表述为“我每次3根3根地分,10根小棒可以分成三堆,还剩一根,用算式表示10÷3=3多1。”学生能通过几次操作,把想与说、看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头脑里形成了深刻的表象,再通过比较、语言表述,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愿通过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勇于提问,合理猜想,积极讨论、分析,言必有据的推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更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真正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周英:在数学教学中应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中国教师,2009年S1期
[2]胡明亮: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四不”,江苏教育,2000年02期
[3]金李会:小学教学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文教资料,2006年01期
[4]王春丽:突出主体性 培养创新能力,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21期
说是思维的外显,它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概念形成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因此,训练说是数学课发展学生智力、培养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和许多教师一样,生怕学生在课堂“说”起来难以控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索性来一个“一言堂”,剥夺了学生发言的机会。显然,这种教学机会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怎样让学生“说”起来呢?
一、说猜想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波利亚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了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了。”如我在教学“认识大约几时”时是这样教学的,结合课件创设情景。画面1:电影院门口《三毛遇险记》的海报场景。话外音:星期天晚上7点整,电影院播放《三毛遇险记》。小强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了。画面2:小强在家的情景,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6时56分。我问:“……小强看了看时间,你们猜一猜,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学生说:“妈妈快点儿,电影就要开始了”;还有学生说:“妈妈快点儿,快到7点了。”……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小强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7时03分)“再猜一猜,小强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有学生说“都过7点了,我们迟到了。”等等。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快到7时”和“刚过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
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猜想,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贴近生活的画面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思路
应用题教学中说的训练,其实就是训练学生用流利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这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也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的教学密度。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光明制鞋厂五月份实际生产27500双鞋,比原计划多生产了2500双,增产了百分之几?”时,就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反复叙述解题思路,说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在课堂上学生你一句,我一言,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三、说过程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让同学分组拿出课前已准备好的“剪刀、一个平行四边形,几组梯形和三角形(有完全一样和几个不一样的)”,让学生自己去剪一剪,拼一拼,看怎么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跟同桌说推导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同时掌握了转化、迁移的数学思维和方法。
四、说算理
算理的抽象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尽量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明确算理,同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算理,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如“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道题的算理,这样把学生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对性质、概念、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五、说操作
操作能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小学生依据操作活动,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操作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思维的动态反映。说操作,不仅可以训练“说”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说”,完全具体形象思维至抽象思维的过渡,促进操作的内化,强化操作引起的思维。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师生共同操作,10根小棒2根2根地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3根3根地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4根4根地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5根5根地分,结果又怎样?每次分完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如第二次操作,学生表述为“我每次3根3根地分,10根小棒可以分成三堆,还剩一根,用算式表示10÷3=3多1。”学生能通过几次操作,把想与说、看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头脑里形成了深刻的表象,再通过比较、语言表述,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愿通过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勇于提问,合理猜想,积极讨论、分析,言必有据的推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更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真正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周英:在数学教学中应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中国教师,2009年S1期
[2]胡明亮: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四不”,江苏教育,2000年02期
[3]金李会:小学教学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文教资料,2006年01期
[4]王春丽:突出主体性 培养创新能力,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