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作者】 张伟军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东阁街道崔召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有专家做了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差别在于美国学生创造力强,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美国教育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而中国教育注重的是学生高分的获取,不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谓学贵有疑,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去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两大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师问生答的现象,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整堂课学生都被老师提出的问题所牵引,学生的思维被动地围绕老师转,学生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权利被老师剥夺,久而久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我们庆幸迎来了素质教育的春天,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意识。我认为阅读教学尤其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提出疑难困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产生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授课,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动性加强,师生关系协调一致,就可以使教和学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有利于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收获。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中去逐步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一下几种方法:
(一)有针对地提出要求,促使学生能问
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一句后,问:读了这句话你有疑问吗?让学生针对这句话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三)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问题:①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教会学生寻找质疑的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学会质疑。
1.对课文题目提出疑问。如《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指哪里?《狼牙山五壮士》——五壮士都有谁?
2.对重点句子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词语的运用提出疑问。如《狼牙山五壮士》中为什么成为“壮士”而不是“战士”?
4.对课文的描写修辞方法提出疑问。如对打比方的句子和拟人句、排比句的使用等提出疑问。
5.对人物、动作、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为什么要先描写近郊的景色呢?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总之,学习的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分层次处理问题,浅显的问题学生自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已见的,采众家之所见;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平日我们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两大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师问生答的现象,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整堂课学生都被老师提出的问题所牵引,学生的思维被动地围绕老师转,学生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权利被老师剥夺,久而久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我们庆幸迎来了素质教育的春天,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意识。我认为阅读教学尤其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提出疑难困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产生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授课,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动性加强,师生关系协调一致,就可以使教和学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有利于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收获。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中去逐步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一下几种方法:
(一)有针对地提出要求,促使学生能问
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一句后,问:读了这句话你有疑问吗?让学生针对这句话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三)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问题:①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教会学生寻找质疑的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学会质疑。
1.对课文题目提出疑问。如《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指哪里?《狼牙山五壮士》——五壮士都有谁?
2.对重点句子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词语的运用提出疑问。如《狼牙山五壮士》中为什么成为“壮士”而不是“战士”?
4.对课文的描写修辞方法提出疑问。如对打比方的句子和拟人句、排比句的使用等提出疑问。
5.对人物、动作、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为什么要先描写近郊的景色呢?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总之,学习的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分层次处理问题,浅显的问题学生自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已见的,采众家之所见;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平日我们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