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抓好小学德育工作
【作者】 邓贵红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坪东小学
【摘要】德育,即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的决定作用。小学阶段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任重而道远。【关键词】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示范的作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渗透德育;形成合力
【正文】
爱因斯坦说过一段话:“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因此,在新世纪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把小学德育工作实实在在地抓好。德育,即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它给予学生直接的感染和影响,德育工作是班级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关系,而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他将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把德育工作抓好呢?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总结,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教育要明确、具体。
我们不管是班级管理或教育个别学生,都应该注意把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细化。为了尽早地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以形成信念,免走更多的弯路,教师在传授道德规范的知识或提出道德要求的同时,应为学生创设一些能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行为经验的客观条件。比如,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仅仅告诉学生“只有遵守常规,才能学习得好,否则,还会影响别人的学习。”这是不够的。但如果教师能与此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组织学生参观或通过班会讨论、使每个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是社会生活的普遍要求和必要性;对不遵守纪律的聪明的学生提高学习要求或评分标准,使他们只有在守纪律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好成绩;组织集体舆论对任何破坏纪律的行为进行必要而适当的谴责等,那么学生凭借这些经验就会信服教师的论据。换言之,只有当学生个人与整个集体所取得的经验和教师所描述的理由一致时,学生对道德要求的接受就不会只是表面的、被迫的顺从,而是通过认同与内化把这种认识变成信念、成为推动纪律行为的内部力量。
二、教育者言行一致,注意示范的作用。
教师或家长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往往通过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行为。前者不能缺少,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儿童具有很大的模仿性,而生动的榜样比起抽象的论述或絮叨具有更大的感染性与说服力。例如:在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搞好个人卫生”时,我们不仅口头教育,讲明道理,而且自己就要起到模范的作用。平时,教师就该穿戴整洁,在班上做集体劳动时,应主动参加到学生中积极地劳动;看到教室有垃圾,及时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就这样,以自己的言行来打动学生,如果成人讲得头头是道,做的是另一套,这就会使他们的道德要求失去佐证的力量,俗话说“动之以情,后施之以理”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三、培养学生道德评价的能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己有的或正在掌握的道德准则或道德概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一个人经常去进行道德评价,不仅可以巩固与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行为与辨别善恶的能力,而且会增强自己的道德体验与支配行为的精神力量。可见,道德评价在促使人们形成道德信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部分教师只是不断地教育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水壶,不断地浇水进去。其实,这样的效果是很差的,个别时候还会产生反作用,你讲得越多,学生越是听不进去。我们要知道,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把知识教育与行为实践相结合起来。在教育时,以实际中的学生容易接受的典型事例来说明,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切忌空调地以条条框框来教育。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能力,他们有时能正确分析别人的行为,作出好坏的判断,却不善于分析自己的行为而明确是非。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的最好办法是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中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道德推理的练习。如经常利用教材内容和日常发生的典型道德实践作出简单而正确的评价;还应当善于利用命题作文、主题班会、评选三好学生等组织学生对有关道德事件展开讨论,然后通过小结予以提高。
四、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其实,在小学各科教材中,都编排着渗透法制、品德教育的内容。每一课时,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德育教育,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去引导,使学生从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使学生懂得一定道理,他们的思想觉悟也会慢慢得到提高。
五、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家长的密切配合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要求教师树师表、铸师魂、练师能,使学生在学校能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同时,对学生还必须加强“四有”、“五爱”等方面的德育教育,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看法,我们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应联系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计划、有程序地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爱因斯坦说过一段话:“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因此,在新世纪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把小学德育工作实实在在地抓好。德育,即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它给予学生直接的感染和影响,德育工作是班级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关系,而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他将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把德育工作抓好呢?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总结,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教育要明确、具体。
我们不管是班级管理或教育个别学生,都应该注意把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细化。为了尽早地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以形成信念,免走更多的弯路,教师在传授道德规范的知识或提出道德要求的同时,应为学生创设一些能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行为经验的客观条件。比如,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仅仅告诉学生“只有遵守常规,才能学习得好,否则,还会影响别人的学习。”这是不够的。但如果教师能与此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组织学生参观或通过班会讨论、使每个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是社会生活的普遍要求和必要性;对不遵守纪律的聪明的学生提高学习要求或评分标准,使他们只有在守纪律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好成绩;组织集体舆论对任何破坏纪律的行为进行必要而适当的谴责等,那么学生凭借这些经验就会信服教师的论据。换言之,只有当学生个人与整个集体所取得的经验和教师所描述的理由一致时,学生对道德要求的接受就不会只是表面的、被迫的顺从,而是通过认同与内化把这种认识变成信念、成为推动纪律行为的内部力量。
二、教育者言行一致,注意示范的作用。
教师或家长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往往通过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行为。前者不能缺少,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儿童具有很大的模仿性,而生动的榜样比起抽象的论述或絮叨具有更大的感染性与说服力。例如:在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搞好个人卫生”时,我们不仅口头教育,讲明道理,而且自己就要起到模范的作用。平时,教师就该穿戴整洁,在班上做集体劳动时,应主动参加到学生中积极地劳动;看到教室有垃圾,及时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就这样,以自己的言行来打动学生,如果成人讲得头头是道,做的是另一套,这就会使他们的道德要求失去佐证的力量,俗话说“动之以情,后施之以理”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三、培养学生道德评价的能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己有的或正在掌握的道德准则或道德概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一个人经常去进行道德评价,不仅可以巩固与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行为与辨别善恶的能力,而且会增强自己的道德体验与支配行为的精神力量。可见,道德评价在促使人们形成道德信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部分教师只是不断地教育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水壶,不断地浇水进去。其实,这样的效果是很差的,个别时候还会产生反作用,你讲得越多,学生越是听不进去。我们要知道,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把知识教育与行为实践相结合起来。在教育时,以实际中的学生容易接受的典型事例来说明,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切忌空调地以条条框框来教育。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能力,他们有时能正确分析别人的行为,作出好坏的判断,却不善于分析自己的行为而明确是非。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的最好办法是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中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道德推理的练习。如经常利用教材内容和日常发生的典型道德实践作出简单而正确的评价;还应当善于利用命题作文、主题班会、评选三好学生等组织学生对有关道德事件展开讨论,然后通过小结予以提高。
四、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其实,在小学各科教材中,都编排着渗透法制、品德教育的内容。每一课时,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德育教育,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去引导,使学生从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使学生懂得一定道理,他们的思想觉悟也会慢慢得到提高。
五、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家长的密切配合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要求教师树师表、铸师魂、练师能,使学生在学校能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同时,对学生还必须加强“四有”、“五爱”等方面的德育教育,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看法,我们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应联系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计划、有程序地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