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讨论”探析
【作者】 谢青堂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中学化学新课程反映了现代化学教育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体现了现代教育新理念,对广大中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细致地对待新课程所展现的各种变化,领会其本意,挖掘化学课程在以学生为本,学生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面对新课程,广大教师如何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改革。特别是能从过去传统的教学和教科书的圈子里跳出来,是当前课改的关键。本文通过人教社2001年3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旧教材”)和人教社2001年6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有关“讨论”部分的比较,来认识探讨新教材中的新观念和新要求,提出化学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备课和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的“讨论”中体现的三个特点
1 突破学科中心倾向,拓宽视野,注重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的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转变传统课程过分地强调学科中心。通过比较我们认识到旧教科书是按照学科体系编写,而且有专业越分越细,内容越来越偏,标准越来越难,体系越来越陈旧的趋势。新教材的理念则认为应当拓宽学生的视野。教材设计成功的重要前提是要重新“激活”知识,使知识恢复“鲜活的状态”,在“动态生成”中凸现知识的活性。
2 突破知识本位倾向,教学民主,注重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现有教材和已有知识基础,它需要更加开放,灵活及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形式可以由个体转向班级集体学习或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交流,共同完成课题研究过程。
传统课程观认为,教科书在教学中应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经典”,具有绝对权威。实际上就是将教材定位为一个“ 控制者”和“支配者”,用教材来规范教师的教,也规范学生的学。这种学习使学习者只知道崇尚权威,缺乏探索精神,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新课程的理念则把教材的功能定位为一个“对话者”。作为“对话者”的教材不是一个“确定的权威”的守护者,而是一个可能性的创作者。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当通过对话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有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才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有意识地强调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它让学生先学会怎样加工处理信息。
3 突破应试教育倾向,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但是在推动素质教育过程中经常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我们,这就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否居于中心地位”。似乎知识是应试教育的专利,而素质教育就不应当过分重视知识,形成了一个误区使素质教育的推进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新课程则一反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确立了知识在课程中的中心地位,对知识的选择、组织方式以及存在方式等方面与传统课程的处理大不相同。改变了以往教材设计理论将教材等同于知识,将教材设计等同于知识的选择与呈现。实质就是把知识放置在一定的环境与教学中,使知识与学习者的个体精神世界和相邻知识领域建立内在的密切联系。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初三开设化学课是为了使学生多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并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使学生会背某些理论,会做很多复杂的计算题。两本教材都注意了这一点。但是从语言组织来看,旧教材偏重于介绍新知识,而新教材除了提供的新知识,更贴近日常生活外,还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归纳,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可以直接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加了生活常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讨论”部分实施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辨证关系。“教材”是凭借,“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吃透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科学处理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以上观点就教材的“讨论”而言,教师组织问题讨论时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正确处理好教师“导”与“学”的关系
现代的中学生思维活跃,不受传统的定势思维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在讨论时,随时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不要急于表态,应让他们主动补充或争论。教师要仔细聆听,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一些新的哪怕是错误的信息给予及时的评判和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生学习主动性。
2 正确处理好讨论过程与讨论结果的关系
课本中的绝大多数讨论问题,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方法。教师要“宽容”,不能过分的要求讨论结果的全面性、正确性;解题方法也不一定要求最优化;还要允许学生讨论时缺乏一些科学性和条理性。应该重视学生讨论的过程,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掌握了终身受益的方法。
3 正确处理好学生归纳与教师总结的关系
讨论问题时,学生对问题积极地思考、分析和辩论后,他们最关注的是教师对自己的见解或结果作出的反应。因此,教师有必要及时总结。总结时既要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分析,充分肯定他们的正确方面和科学结论,又要讲清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轻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总之,“讨论”部分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实用,新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讨论”的作用。使教学真正关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关心的是学生可持续一生的发展。
面对新课程,广大教师如何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改革。特别是能从过去传统的教学和教科书的圈子里跳出来,是当前课改的关键。本文通过人教社2001年3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旧教材”)和人教社2001年6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有关“讨论”部分的比较,来认识探讨新教材中的新观念和新要求,提出化学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备课和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的“讨论”中体现的三个特点
1 突破学科中心倾向,拓宽视野,注重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的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转变传统课程过分地强调学科中心。通过比较我们认识到旧教科书是按照学科体系编写,而且有专业越分越细,内容越来越偏,标准越来越难,体系越来越陈旧的趋势。新教材的理念则认为应当拓宽学生的视野。教材设计成功的重要前提是要重新“激活”知识,使知识恢复“鲜活的状态”,在“动态生成”中凸现知识的活性。
2 突破知识本位倾向,教学民主,注重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现有教材和已有知识基础,它需要更加开放,灵活及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形式可以由个体转向班级集体学习或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交流,共同完成课题研究过程。
传统课程观认为,教科书在教学中应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经典”,具有绝对权威。实际上就是将教材定位为一个“ 控制者”和“支配者”,用教材来规范教师的教,也规范学生的学。这种学习使学习者只知道崇尚权威,缺乏探索精神,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新课程的理念则把教材的功能定位为一个“对话者”。作为“对话者”的教材不是一个“确定的权威”的守护者,而是一个可能性的创作者。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当通过对话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有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才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有意识地强调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它让学生先学会怎样加工处理信息。
3 突破应试教育倾向,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但是在推动素质教育过程中经常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我们,这就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否居于中心地位”。似乎知识是应试教育的专利,而素质教育就不应当过分重视知识,形成了一个误区使素质教育的推进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新课程则一反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确立了知识在课程中的中心地位,对知识的选择、组织方式以及存在方式等方面与传统课程的处理大不相同。改变了以往教材设计理论将教材等同于知识,将教材设计等同于知识的选择与呈现。实质就是把知识放置在一定的环境与教学中,使知识与学习者的个体精神世界和相邻知识领域建立内在的密切联系。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初三开设化学课是为了使学生多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并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使学生会背某些理论,会做很多复杂的计算题。两本教材都注意了这一点。但是从语言组织来看,旧教材偏重于介绍新知识,而新教材除了提供的新知识,更贴近日常生活外,还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归纳,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可以直接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加了生活常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讨论”部分实施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辨证关系。“教材”是凭借,“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吃透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科学处理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以上观点就教材的“讨论”而言,教师组织问题讨论时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正确处理好教师“导”与“学”的关系
现代的中学生思维活跃,不受传统的定势思维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在讨论时,随时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不要急于表态,应让他们主动补充或争论。教师要仔细聆听,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一些新的哪怕是错误的信息给予及时的评判和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生学习主动性。
2 正确处理好讨论过程与讨论结果的关系
课本中的绝大多数讨论问题,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方法。教师要“宽容”,不能过分的要求讨论结果的全面性、正确性;解题方法也不一定要求最优化;还要允许学生讨论时缺乏一些科学性和条理性。应该重视学生讨论的过程,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掌握了终身受益的方法。
3 正确处理好学生归纳与教师总结的关系
讨论问题时,学生对问题积极地思考、分析和辩论后,他们最关注的是教师对自己的见解或结果作出的反应。因此,教师有必要及时总结。总结时既要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分析,充分肯定他们的正确方面和科学结论,又要讲清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轻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总之,“讨论”部分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实用,新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讨论”的作用。使教学真正关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关心的是学生可持续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