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 段顺云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文锦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位数学教育家说过一句话:“衡量课堂教学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此我深有同感。学生的参与肯定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高低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没有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去参与,不能以教案构思替代学生的思维。 现代 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照本宣科。肯定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序化的模式,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应该考虑到许多变量。因此,笔者认为真正的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 
  一、新教材的“新” 
  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是行动,而不只是口号,从形式上看,新教材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生活化。以往的教材过分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兴趣,忽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显得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新教材就克服了这点不足,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设置练习。 
  2.数学活动化。教材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单元内容的安排和以往教材的不同,是以活动单元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数学知识技能为主线呈现。 
  二、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为主组成的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动态性,是认为因素参与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复合系统。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展过程。这里所说学生参与知识发展过程,不是指学生像科学家发现数学真理那样,参与发现发展的全过程,也不是单纯等同于发现法教学,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是怎样形成的,真正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彻底改变那种传统的、封闭的、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
  1.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要恰到好处,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既不过分难,又不过分简单,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语言要有情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2.方法的启迪 
  帮助学生思考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在学生述说思路受阻时,让其余学生去感悟接替方法,让有所了解的同学大胆地说出来意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其二是在学生茫然无错、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时,教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主动地听学生的解说,特别要弄清楚它的思维受阻时,重新组织新的问题进行点拨,加以引导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解题方法。
  3.教材资源的挖掘 
  教学过程,正是由于在教材和教师的参与之下,才使得 现代 课堂教学提供了效率,那种完全追求重演教学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没有师生的探索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完全强调个性、自我,必然灭杀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我们强调自由探索的同时,也强调展示探索的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是良好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 
  我在教学“方程的概念”时,就对课堂还给学生做了很好的尝试: 
  师:前面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一次式,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习题:①X的3倍与2的和,②X与2的差的一半,③Y的3倍,④M与2的和的两倍。 
  师:大家观察刚才老师所写的式子“3=2+1”与刚才的4个一次式,你能不能把这5个人式子分成两类,并且说出你的分类理由。(有学生把“3=2+1”作一类,说它没有含未知数。有的学生把“3=2+1”,但说它是一个等式。) 
  师:在3X+2板书后补上一个“=8X”,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式子与另外三个一次式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相同点?与3=2+1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谁又能把另外三个短语补成一句完整的话?根据你补充后的一句话,我们能写出一个方程来。(学生纷纷说补上等于5、比……多……,比……少……等等;当然有些错误答案比如不大于4,不等于7……及时发现这些错误,随即让学生判断正误)看似平淡无奇的概念,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把概念板书下来,强调三要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课堂教学必须以思想方法为主线。探索、猜想、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喷发出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的火花。学生的探索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只要其思想有一点可以借鉴的地方,就要鼓励、保护学生的大胆探索、猜想精神,并把它引导和启发到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上来,绝对不能扼杀另类答案,教学中只要估计形势可说的、可讲的,要尽一切努力让学生去唱主角。 总之,学生的思考欲望因素需要把课堂还给他们,他们都带有某种欲望进入教室,渴望获取新的知识,期望理解客观世界;期望能受到同学们的尊敬,能得到互助组(包括教师)的承认,并且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而强烈的学习欲望直接推动着学习的内动力,教室的驾驭能力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应有整体的教学规划,有学情分析。在实际教学时,只要不照本宣科,那么还课堂给学生就会物化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 
  [1]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 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数学课堂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克劳斯着.梁志学译.从 哲学 看控制论[M].北京: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