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作者】 张亚妮

【机构】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西关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又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化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探讨的热点话题,开创一条有效的教学新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数学思想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到处充满着现代信息教育气息。以信息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正风暴般的席卷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称这是第五次信息革命,革命的含义是它不仅冲击人类的观念和思想,而且改变着一个国家及个人的命运。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顺应这个大潮,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启蒙教育。本文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策略进行探讨。
  一、传统课堂教学制约着学生数学思想的发散
  1.泯灭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课本。基本上都是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例题讲解—学生模仿性解题—教师评价、总结”的模式来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载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很低,强制学习,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泯灭了很多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不利于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12岁儿童能持续注意力约20~30分钟。在应试教学的引导下,学生学习方式呈现出单调性。死记硬背数学公式,题海战术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环境中,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疲劳,难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3.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因此很多老师采用熟能生巧的训练方式强化记忆,如课本中的抽象词语、公式和概念,学生不甚理解,教师强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久而久之使不少的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了学困生的增加,课堂效率的低下。
  4.抑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课堂教学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上,教授的仅仅是“学科”知识,而不去关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去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那么,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而是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致使学生数学思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缺失不健全。
  由此可见,以“教师为中心”、偏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因此教师角色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转变。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探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1、适时使用信息技术,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寻找规律,但有些数学问题比较抽象,如二年级《找规律》这一课,我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借助信息技术,虚实互补,首先屏幕上显示第一行的图案,通过拖动图案,让学生看到第一行第一个图案移到最后,每个图案向前移动一个位置的情景,老师相机点拨,然后通过直观的演示使学生知道每一行的图案是如何得到的,以便很容易找到了规律:后一行的图案就是通过前一行的第一个图案移到最后,再向前移动一个位置得到的。接着下来的规律也是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也很容易找到了规律。看图“找规律”这一难点就突破了。以上实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静态抽象的概念,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化难为易。
  2、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使学生感到抽象难懂、乏味无趣,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致使一部分学生放弃,而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活力,使数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产生浓厚兴趣。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在学生掌握了角的分类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角中判断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钝角。我在电脑上出示“送角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角到相应的栏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再比如《角的大小比较》和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等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不只是局限于课堂知识,也实现了学生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有些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3、信息情景化,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思维,探索的过程,也是进行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这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像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建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情景,从急转弯问题出发,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借助多媒体课件声音、动画的渲染,引发学生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欲望。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电脑,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学生从动手操作和相互探讨中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在学生数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采用引探教学法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教材。
  (1)动手剪拼活动和操作电脑相结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沿平行四边形底边上高剪开可以拼成长方形,从而为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提供表象(关系表象),学生从直觉可以知道,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一过程可以归纳为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处于独立探索阶段,通过这一例证对表象达到认知。
  (2)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根据表象用直觉判定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然后让学生讨论它们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然后让学生在视频仪上演示不同剪拼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从各种不同的剪拼现象中得出共同的认识,即拼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这一过程可看作是协商、会话阶段,它以协作式学习模式为框架。
  (3)根据(1)(2)的问题去自学教材,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二者交互穿插,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平台,对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进行监视和适时的个别辅导,通过遥控和个别监视实现全体同学间的协作和交流,建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意义。教学过程始终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模式、方法的使用都围绕着四要素进行,所以在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模式和方法的运用,每种模式方法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融合,互相支持,因此模式和方法的选择不是独立排斥的,而是综合运用。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性的应用,及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吸引力。我们深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只要我们共同去努力、去开发、去探索,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郭庆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01
  [2]余胜泉,信息技术改进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01
  [3]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4]郑-董玉琦,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