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现代进化理论一节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高泽芹
【机构】 云南省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是人教版必修2第7章的第1节,本节内容安排顺序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这样的顺序是按照生物学说发展的时间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评说其要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中心,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达尔文生平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具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介绍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发表对该学说的看法,在学生初步的议论之后,教师可以教材中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为参照,扼要解说该学说的基本要点。在解说过程中,应充实一些事例,要体现出事实和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1、本节课通过分析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大量的学生书写活动的设计,提高了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重在让学生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上略显不足,应更注重实际应用,要多准备一些相应的习题,以免被动。
2、在教学中把握“两条主线”并行:一条科学知识主线、一条生物学科素质培养主线。科学知识的主线通过课件、板书和其他教学活动来突出、强化;生物学科素质的培养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和养成,比如让学生多次书写,并多次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纠错,这是很好的生物学科素质训练和养成的做法。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搜集生物进化观点对众思想观念的影响
(4)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重难点热点归纳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1)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伴X遗传的基因频率: Xb/XB+Xb=(2XbXb+XBXb+XbY)/(2XX+XY)
和非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不同点就在于Y染色体上无B的等位基因,女性含有2个X,男性只含有一个X。所以XB+Xb=X染色体的数目=2XX+XY。
3.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物种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范围: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判断标准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联系: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4.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1)关键点: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影响;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登陆改变着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2)进化顺序:简单复杂水生陆生低等高等异养自养。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本节课通过分析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大量的学生书写活动的设计,提高了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重在让学生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上略显不足,应更注重实际应用,要多准备一些相应的习题,以免被动。
2、在教学中把握“两条主线”并行:一条科学知识主线、一条生物学科素质培养主线。科学知识的主线通过课件、板书和其他教学活动来突出、强化;生物学科素质的培养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和养成,比如让学生多次书写,并多次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纠错,这是很好的生物学科素质训练和养成的做法。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搜集生物进化观点对众思想观念的影响
(4)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重难点热点归纳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1)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伴X遗传的基因频率: Xb/XB+Xb=(2XbXb+XBXb+XbY)/(2XX+XY)
和非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不同点就在于Y染色体上无B的等位基因,女性含有2个X,男性只含有一个X。所以XB+Xb=X染色体的数目=2XX+XY。
3.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物种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范围: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判断标准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联系: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4.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1)关键点: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影响;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登陆改变着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2)进化顺序:简单复杂水生陆生低等高等异养自养。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