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会学生积累——浅谈第一轮文言文复习策略
【作者】 邓春红
【机构】 云南省富源县胜境中学语文备课组
【摘要】以个体经验而言,从读不懂文言文到能读懂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头脑中要有个“功底”。这个“功底”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绝不是几节课,或什么方法就可以教会的。所以,很有可能,他的初中决定了高中的“底子”。高一、高二决定了一轮复习时他的“底子”。自然,有高瞻远瞩的教师从高一就已非常重视文言文教学了。为了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这一轮复习就格外重要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应该是教师做灯塔指引方向。学生是舵手参与、实践、总结。因为他才是要扎牢“功底”要扬帆远航的。这个积累的过程要做好,才能更好阅读,更好应对高考的文言文部分。【关键词】文言文;积累;阅读能力
【正文】
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很枯燥,没有什么热情。针对这个问题,我对一轮文言文专题的复习进行了一点尝试,也做一个总结。为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首先要学会积累。积累的方向有两个,课本和习题,这两个方面的积累又怎么做呢?
一、利用课本积累
一轮复习时,我没有直接进入参考书中文言文部分的复习。首先进行了一遍课本回顾。以必修五本教材为主。
回顾课本不是重新学一遍。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或深或浅对课文有了了解,有了积累的基础上。所以复习这个“二遍功”主体是学生。可以做个性化地积累。重难点因人而异。给他们权利和空间。
①读。对已学过的课文,读虽不是大问题,也很容易完成,但绝对可以暴露问题,语义明了理解到位的文段读得顺,语义不通,生涩难懂的部分内容就读得不顺。很容易发现问题。那么在复习时就有针对性。另外,读顺课文本身就是文言语感的突破过程。
②记。完成我要的知识清单。包括:文章类型、文章主旨、重要实词、重要虚词、特殊文言句式。每复习一篇完成一个。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监督、检查。有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比较偷懒的。会写得比较少。其实写得少,有时是表明本文他掌握得比较好。教师可以有针对地提问。那些重点或难点在回答时就可以检测出是否被掌握。好的表扬。不到位地督促其更细心些。
例1,《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左传》)
类型:记叙散文
主旨:本文塑造了一个临危受命,巧言力辩独退秦师的辩士形象。
实词:军、辞、鄙、赐、厌、封、肆、阙、微①、敝、知、与……
虚词:以,于,之,因②,若,其
句式:是寡人之过也(判)
夫晋,何厌之有?(宾)
君亦无所害 (固)无所:没什么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凭借,依靠
(难以理解的重点,可补上实例,便于复习。)
例2《赤壁赋》
类型:山水游记类散文
主旨:通过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发主客对话抒发作者哀怨之情,并表现出从哀怨中解脱出来的洒脱与豪迈。
实词:如、凌、冯①、舞、泣、方、固、侣、友、属、适
虚词:须臾,卒、苟②、乎、于而
句式: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前置)
①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②苟非吾之所有 苟:如果
(本文为必备篇目。理解要到位。)
文言文学习中,课本的知识点是根基,通过学习、复习两个环节,这个根基越牢,文言知识体系越稳固。
二、利用习题积累
文言功底的另一个积累方向是习题,面对文言练习有的要精做,有的是略做,详略有别。
精做的是考题和资料书中有参考译文的。略做的是训练做题时间和某个侧重点的习题。
现在的资料越来越多,却不能一味地利用做题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学生就成了做题的机器。自然我们功利的目的之一就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得高分。相应量的题还要做,要讲求方法。
①考题。从高一到高三考试有我多少场,就有多少可以利用积累的文言考题。一般考过的要精做,学生在考场上用心做了,感受到了它的难易程度。更愿意把它弄透。我们要从每一次考试的设题点来掌握考点。当然还有没有考到但十分重要的“准考点”也是可以积累的。教师指导,学生积累下来。
例3(2014,课标I卷)
类型:人物传记
考点:振、当、临、著(登记)角抵(摔跤、角逐)夺,乃,偕,伏阙、疏
准考点:除、出、干没(侵吞)羡(盈余)、渝、侵(荒年)难、发、赉、奇(多余)敕、籍、或、司(掌管、主持)万几(皇帝处理的政务)诚、济、何、致仕、坐、输、再。
考点是本次考试命题人设计的得分点,要求学生掌握、理解到位才能得分的地方。那么对考点必须学习掌握。其实,不仅知道考了什么,设置考点的规律性是什么,还要想什么还可以成为考点。有哪些潜在的考点。一般而言,我们在阅读时遇到的障碍、难点也常是重点。就是我们应积累的词义或句式,我们越来越熟悉文言文的行文习惯,常用词语,古代文化背景下的人物行为,生活习惯,社会关系,思想品质等,这些在做题中都可以接触到。学习到的比课内涉及的更丰富,更广泛。
②普通习题。一些针对某方面技巧性的习题是略做的。掌握其要点即可。现在资料习题如配备完整的参考译文,便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潜在要点。这种积累过程比教师一味地讲、传授收获更多。也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其中。什么难、什么易对个人是不同的,知识清单不强求一律。
例4. 习题《宋史·李万超传》
学生一的知识清单
考点:隶、领、族、权、会、委、遁、盖、计
宿心(私第)
准考点:孤(少而失父)稍、拒、屯(驻扎) 预(参与)我辈、汝曹,列状,驰 盍,籍、隐苗(隐瞒庄稼收成)系,入
学生二的知识清单
考点:隶、领、权、盖、宿心
准考点:拒、屯、预、闻、盍、奇、系、入,所部
其实大多数同学,考点的积累基本是一致的。学生一是个女生,连翻译句子中没被赋分的“私第”,她也加进了考点,是比较细心的。准考点也多一些。学生二是个男生,写的就相对较少,但通过提问,那些较为重要的部分,他是理解的。这种方法不限学生写多少。却大大增加了他参与的热情。读文言文时愿意去勾划不懂的地方。做题后,主动查看答案核对译文部分,找到相应语句,写上词义。比起教师课本密密麻麻,也让学生写得密密麻麻的一堂教学课,学生的收获更直接,更具体。逐渐做题时可积累的点变少,同时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进步。
在高三有限的复习时间里,一边是完成复习内容,一边是提高他们能力水平。就要求教师应采用更有效的方法策略,高效的课堂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积累零散的文言知识点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再结合方法,比一味做题效果要好很多。在此我重点说了积累的重要性和方法,希望以此给大家一点思路,用更好的方式攻克这个令师生头疼,费时费力的难点——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很枯燥,没有什么热情。针对这个问题,我对一轮文言文专题的复习进行了一点尝试,也做一个总结。为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首先要学会积累。积累的方向有两个,课本和习题,这两个方面的积累又怎么做呢?
一、利用课本积累
一轮复习时,我没有直接进入参考书中文言文部分的复习。首先进行了一遍课本回顾。以必修五本教材为主。
回顾课本不是重新学一遍。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或深或浅对课文有了了解,有了积累的基础上。所以复习这个“二遍功”主体是学生。可以做个性化地积累。重难点因人而异。给他们权利和空间。
①读。对已学过的课文,读虽不是大问题,也很容易完成,但绝对可以暴露问题,语义明了理解到位的文段读得顺,语义不通,生涩难懂的部分内容就读得不顺。很容易发现问题。那么在复习时就有针对性。另外,读顺课文本身就是文言语感的突破过程。
②记。完成我要的知识清单。包括:文章类型、文章主旨、重要实词、重要虚词、特殊文言句式。每复习一篇完成一个。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监督、检查。有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比较偷懒的。会写得比较少。其实写得少,有时是表明本文他掌握得比较好。教师可以有针对地提问。那些重点或难点在回答时就可以检测出是否被掌握。好的表扬。不到位地督促其更细心些。
例1,《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左传》)
类型:记叙散文
主旨:本文塑造了一个临危受命,巧言力辩独退秦师的辩士形象。
实词:军、辞、鄙、赐、厌、封、肆、阙、微①、敝、知、与……
虚词:以,于,之,因②,若,其
句式:是寡人之过也(判)
夫晋,何厌之有?(宾)
君亦无所害 (固)无所:没什么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凭借,依靠
(难以理解的重点,可补上实例,便于复习。)
例2《赤壁赋》
类型:山水游记类散文
主旨:通过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发主客对话抒发作者哀怨之情,并表现出从哀怨中解脱出来的洒脱与豪迈。
实词:如、凌、冯①、舞、泣、方、固、侣、友、属、适
虚词:须臾,卒、苟②、乎、于而
句式: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前置)
①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②苟非吾之所有 苟:如果
(本文为必备篇目。理解要到位。)
文言文学习中,课本的知识点是根基,通过学习、复习两个环节,这个根基越牢,文言知识体系越稳固。
二、利用习题积累
文言功底的另一个积累方向是习题,面对文言练习有的要精做,有的是略做,详略有别。
精做的是考题和资料书中有参考译文的。略做的是训练做题时间和某个侧重点的习题。
现在的资料越来越多,却不能一味地利用做题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学生就成了做题的机器。自然我们功利的目的之一就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得高分。相应量的题还要做,要讲求方法。
①考题。从高一到高三考试有我多少场,就有多少可以利用积累的文言考题。一般考过的要精做,学生在考场上用心做了,感受到了它的难易程度。更愿意把它弄透。我们要从每一次考试的设题点来掌握考点。当然还有没有考到但十分重要的“准考点”也是可以积累的。教师指导,学生积累下来。
例3(2014,课标I卷)
类型:人物传记
考点:振、当、临、著(登记)角抵(摔跤、角逐)夺,乃,偕,伏阙、疏
准考点:除、出、干没(侵吞)羡(盈余)、渝、侵(荒年)难、发、赉、奇(多余)敕、籍、或、司(掌管、主持)万几(皇帝处理的政务)诚、济、何、致仕、坐、输、再。
考点是本次考试命题人设计的得分点,要求学生掌握、理解到位才能得分的地方。那么对考点必须学习掌握。其实,不仅知道考了什么,设置考点的规律性是什么,还要想什么还可以成为考点。有哪些潜在的考点。一般而言,我们在阅读时遇到的障碍、难点也常是重点。就是我们应积累的词义或句式,我们越来越熟悉文言文的行文习惯,常用词语,古代文化背景下的人物行为,生活习惯,社会关系,思想品质等,这些在做题中都可以接触到。学习到的比课内涉及的更丰富,更广泛。
②普通习题。一些针对某方面技巧性的习题是略做的。掌握其要点即可。现在资料习题如配备完整的参考译文,便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潜在要点。这种积累过程比教师一味地讲、传授收获更多。也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其中。什么难、什么易对个人是不同的,知识清单不强求一律。
例4. 习题《宋史·李万超传》
学生一的知识清单
考点:隶、领、族、权、会、委、遁、盖、计
宿心(私第)
准考点:孤(少而失父)稍、拒、屯(驻扎) 预(参与)我辈、汝曹,列状,驰 盍,籍、隐苗(隐瞒庄稼收成)系,入
学生二的知识清单
考点:隶、领、权、盖、宿心
准考点:拒、屯、预、闻、盍、奇、系、入,所部
其实大多数同学,考点的积累基本是一致的。学生一是个女生,连翻译句子中没被赋分的“私第”,她也加进了考点,是比较细心的。准考点也多一些。学生二是个男生,写的就相对较少,但通过提问,那些较为重要的部分,他是理解的。这种方法不限学生写多少。却大大增加了他参与的热情。读文言文时愿意去勾划不懂的地方。做题后,主动查看答案核对译文部分,找到相应语句,写上词义。比起教师课本密密麻麻,也让学生写得密密麻麻的一堂教学课,学生的收获更直接,更具体。逐渐做题时可积累的点变少,同时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进步。
在高三有限的复习时间里,一边是完成复习内容,一边是提高他们能力水平。就要求教师应采用更有效的方法策略,高效的课堂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积累零散的文言知识点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再结合方法,比一味做题效果要好很多。在此我重点说了积累的重要性和方法,希望以此给大家一点思路,用更好的方式攻克这个令师生头疼,费时费力的难点——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