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 吕卫凤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到“组织者、引导者”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由“被动性、依赖性”到“主动性、独特性、创新型、体验性”的转变。因工作调动,我来到了目前这所小学任教。当时的情景把我惊呆了,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全然不顾我的话语。让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想法,又扭扭捏捏不敢当着全班的面讲出来。相反有几个胆子大的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他却不假思索吼出答案,一点组织纪律性都没有。各种现象让我感觉到这个班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也不好,孩子像一团散沙一样。但既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我将克服一切困难带好这个班。我也有信心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主动地爱上学习。
  第一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兴趣,让孩子开心学数学。
  在教学中,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点就需要选用不同的感官刺激物,采取变化多样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兴趣较大程度的激发。一旦孩子们培养起了爱学数学的兴趣,就更容易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在讲“超市卖饮料”问题时,有这样的一题“某超市饮料买五赠一,每瓶饮料3元,二班有60个学生,每人要喝一瓶,需要买多少瓶饮料?需要多少钱?这道题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有些苦难。在教学时,我联系生活实际先让一部分学生备上些饮料当售货员卖饮料,然后让另一部分学生当顾客去买饮料。学生发现5人一组去购饮料,会赠一瓶;以此类推下去,当第10组学生去买时赠的饮料正好是第60位学生喝的饮料,也就是需要买5×10=50(瓶),那10位学生喝的就是赠的饮料。学生又发现买五赠一,其实就是一次有了6瓶。要喝的60瓶里面有10组6,就是有10组5瓶。这样就得到需要买10×5=50(瓶)饮料,一共需要50×3=150(元)钱。再比如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将课堂搬到了科学实验室中,让学生通过量筒、量杯、水、石头等实物操作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通过操作孩子身边的又是他们喜欢的事情去探究,课堂上就容易营造生动、乐观、愉快的气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可谓是一个好的策略。
  第二步:精心设计课堂语言,让孩子轻松学数学。
  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唐代文学家韩愈曾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怕学生听不懂,总想把所教的概念讲深讲透,把课堂时间都讲完了,其结果是学生背得出概念,但解不了题。会解题了但解题的方法介绍不出。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总感觉是一种沉重的压力,时间长后就造成了学生讨厌学数学的心理。上课时我常用一种有趣的讲题方法,在讲完题后我都会问一句:“还有谁能想出其他办法呢?”学生们受到语言的鼓励一般热情都很高,都想露一手,于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再比较看谁讲得最好,这样就完成了一题多解的学习。作为教师这时我们不能吝啬鼓励的语言,如:“你头脑真灵,我真佩服你!”、“你的表现很出色,大家以你为榜样!”或“你的点子真多,是个小小数学家!”或“你的解题思路真奇妙”……。如果他答错了,我依然用鼓励的语言说:“你说的这点非常好,但考虑的欠全面”、“错了,没关系,下次努力”、“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等。总之要用一些发展性的课堂评价用语去鼓励他们,不断的培养学生对课堂的热爱、对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
  第三步: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乐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引导者,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如何做好“引”和“探”的关系呢?我在执教《倍数关系》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我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课上发给每个学生6个★和10个●卡片,让他们摆一摆,要求是:●的个数是★的2倍。看看谁摆的对,类型多且速度要快。在忙碌的操作中,学生陆续摆出了1个★和2个●、3个★和6个●、4个★和8个●、2个★和4个●、5个★和10个●等6种情况。最后总结出当卡片的数量足够多时就可以有10种、20种、无数种的情况出现。当学生气氛高涨的时候,我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每个同学的6个★拿出来,小对子两人合作摆。要求把这12个★摆成2排,要全部用完。还要求其中一排★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看看哪一个小对子合作得最好,摆得又对又快,方法又多!学生真的是沸腾了。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操作中,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既有独立的操作,又有同桌合作的安排;更有基本操作思维的要求,如:摆出其中的一种,又有发展性的操作思维要求,如:摆出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特别是当学生摆出“11个★是1个★的11倍,6个★是6个★的1倍”这样比较特殊的倍数关系时,学生的操作空间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智慧潜能更是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开启。这样的放手不仅满足了全体学生,也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操作探索活动空间。
  第四步:同伴的真挚帮助,让孩子奋力学好数学。
  “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是我班学生小组学习的口号。4人一小组,每个小组的组建,评价方案的制定,公正、及时的评比和各项激励措施,使得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很高的团结协作精神。组内每个成员都有管理任务,组长统筹协调工作;两人结成一帮一互助小对,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组内成绩弱的学生有专人督促、帮助其提高成绩等措施,让每个小组的孩子拧成一根向上的攀岩的绳子。班内每次大、小检测都会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平均分,分数高的小组会得到表扬、奖励。哪个小组的学生在班级分数处于后面,他们组的其他同学都会非常着急,因为大家都清楚这不是组长一个人的事情。于是就出现了中午吃饭后王子颖同学给刘辰禄同学“补课”的现象,这一补就是一个多月,由最初的讲解数学题到后来在黑板上听写词语、默写古诗,再后来每天中午学完语文、数学之后还会听写英语单词。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在一个对子的影响下这样的好现象逐渐在班中蔓延。学习如此,其他各项活动成员间的协作也如此。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从以前循规蹈矩转向强调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上来,思维方式也从求同思维转向了求异思维。学生是快乐的,更是幸福的。
  是课堂让我体验到了快乐,是教学改革让我提高了信仰,是这群孩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收获。看到他们走向初中的大门,自己伤感中又有无限的满足,祝愿他们在新的校园中继续演绎课堂中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