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体验与感悟

【作者】 易 琳

【机构】 贵州省纳雍县乐治镇教育管理中心

【摘要】初中生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来源就是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在阅读中释放情感、领悟生活、陶冶情操,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分析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独自阅读的能力,并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鉴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启示。并要求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260万字,每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阅读现代文的速度每分钟达到500字以上等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所以要探索有效的措施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一、制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因素
  (一)教师阅读教学的观念比较落后。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仍然没有改变之前的教学观念,没有真正地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转变,仍然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落后的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备课,规定了学生的阅读学习步骤,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教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没有拿到学习的主动权,只能被动地接受,逐渐地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仍然受应试教育影响。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所以重点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但是,由于长期我国都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格外重视考点,过分注重分数的提高,教和学的过程都是围绕着考试进行,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理解的,结合自身的经历,融入自己的感情,产生不同的认知,而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想象力,忽略了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三)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文章都是作者来自于生活的感悟,作者的经历和社会阅历是创作文章的灵感来源。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将学生局限在教材上,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难以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因此,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将阅读带到生活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结合生活的感悟,才能逐渐地提高阅读能力。
  二、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是学生学习的操控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尽量给学生自由阅读、自由学习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划分学习小组,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基础,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老师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在增加课堂上的交流同时还可以结合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用多媒体放映符合情境的画面,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可以用幻灯片放映一些父亲平时为孩子付出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父爱来自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唤起学生记忆中父亲为自己做过的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老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同时,老师、学生又都由文本而联系起来,老师既启发学生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而达到教学相长。体验之思,就是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四)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两点”进行切入:首先,抓住文本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文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其次,抓住文本语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摩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
  总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阅读能力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老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在课堂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改变教学观念,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实现阅读的意义,同时还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